不支持Flash

国内棉企自述流通改革七年之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 03:17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刘文元 宋蕾 发自北京

  《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后,部分棉花业内人士坦言,此举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外资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国内棉花购销,国内棉花企业面临考验。

  目前,国内棉花收购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少,经营模式单一。由于最近两年棉花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以赚取价差为生的棉花经营企业难以维系。据了解,国内一些省级棉麻公司,甚至已经几个月没有开工资。

  一家棉麻公司的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棉花市场放开之前,生产和价格都由国家控制,统一收购部分占到当时流通市场的90%。当时的国有棉麻公司日子非常好过。

  在棉花市场放开之初的几年,国内的棉花市场相对封闭,棉花进口量不大。棉花企业收购后,一般会出现价格上涨,有利润可赚。另外棉麻公司同时经营国家和地方棉花储备,每年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利润。

  但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棉花进口量也越来越大,国内、国际市场价格逐步接轨,棉花企业“收上来就涨,卖出去就赚”的“好日子”也一去不复返。另外,2003年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成立,国有棉麻公司经营储备棉资格也被剥夺。

  2003~2004年度,由于缺乏必要的对冲风险机制,加之抱有传统经营理念,国内棉花企业迎高购棉,随后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并爆出“中储棉事件”。

  中国棉花协会秘书长高芳表示,目前国内棉花企业的经营是“靠天吃饭”:只是单一的赚取购销价差,不采取对冲手段。

  国际知名棉商、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涛16日在一个棉花业内会议上表示,今年棉花收购价格没有出现往年开市之后因抢购导致上涨的情况,这说明经过三年的教训,国内的棉花企业已开始反省。

  贸易企业常用的报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贸易双方直接敲定最终成交价格,即所谓的“一口价”;另一种是贸易双方通过相关期货市场的期货价格,加上合理的现货升贴水来定价,即所谓的“点价”。目前国外企业习惯于采用点价的报价方式,可以锁定经营成本或者利润,规避市场风险。

  彻底放开棉花收购,还意味着禁止外资进入收购市场的“保护伞”消失。

  据了解,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陆续对四家外国独资棉商发放了允许收购中国棉花的执照,其中包括路易达孚和威尔兄弟等国际知名棉商。业内人士传言,2005~2006年度中国近三分之一的棉花进口贸易都是通过路易达孚代理的。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棉花收购市场的全面放开,国内棉花流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必须抛弃落后的经营理念,学会使用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各种对冲风险的手段,稳步经营,才能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