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五粮液多子非多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4:50 《理财》

  吴勇毅

  近来,五粮液动作不断,既要忙于收购兄弟公司普什集团,又要四处忙着引进和选择战略投资者。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品牌的五粮液,其战略指向已初显“购并阵局”。随着其主业子品牌及多元化产业相继现身市场,五粮液也大肆收获着丰厚的市场份额。

  有数据表明,2005年五粮液主营业务收入达64.2亿元,净利润为7.9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与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5.92%和4.43%。而同样作为中国白酒业巨头的茅台,其主营业收入远低于五粮液,但净利润却高出五粮液3亿元,主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比上年增长30%以上。

  两者利益落差的背后,是五粮液品牌战略的迷失。这个酒坛霸主,在赢得市场艳羡目光的同时,也深藏隐忧。其在一系列盲目多元化战略动作之后,品牌危机开始若隐若现,由此可能引发的各种变局,无不让人担忧。

  凶猛多元化

  从上世纪90年代,五粮液就暗涌扩张,开始了它的多元化之路。雄心之下,其很快从主业跨越多个陌生行业,并越走越远。

  1997年,五粮液首次投产5万吨酒精生产线,不料刚一投产便告夭折;接着,又潜心打造号称亚洲一流的制药集团,但又无疾而终;随后,其又投资4亿元,创立环球塑胶有限公司,由于当地电力无法满足生产需求,致使生产时断时续。

  1998年五粮液入主华西

证券,虽与四川省国资局达成转让协议,但在股权过户前宣告终止;2002年11月进军服装业,“五粮液”命名的系列服装露脸市场,但由于品牌定位不准,最终“衣”然不出色。

  在多元化经历了6年之痛后,2003年,五粮液不但没有从中汲取教训,反而一路“发飙”,欲携100亿元巨资杀进芯片行业,引起业界震惊。虽然这一说法不久即遭到了五粮液的否定,但随后传出的五粮液公司总投资3.4亿元与日本丸顺公司合作生产汽车模具的消息,却得到了证实。

  2004年,五粮液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进军柴油发动机制造业。五粮液证实,他们已经开始大动干戈。

  最明显的是2005年2月,五粮液集团宣布投资1亿元涉足日化业。此后,其两个洗护品牌“互美”、“丝姿”全面挺进全国市场。而现在,这两个品牌却不温不火。

  鉴于此前教训,今年五粮液虽然还有大动作,但它现在学会了先做再说,做好再说。

  事实证明,迄今为止,五粮液除了在与酒业密切相关的印刷公司、以塑胶和模具为主的普什公司和玻璃公司实现盈利外,其他投资都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有的甚至血本无归。

  由此可见,五粮液利润率的下滑,并不是来自主业品牌的市场,而是自己坠入了盲目扩张的陷阱。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像五粮液这样的企业在走多元化道路时,必须按照国际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没有掌握前沿核心技术的不介入;没有足够的资金、靠银行贷款的不介入;没有自主知识产业的行业不介入;5年内进不到行业前三名、十年内做不到龙头老大的不介入。

  看来,在凶猛的多元化之路上,五粮液需要的也许不是刹车,而是冷静和规范,

  “多子”非多福

  在国内白酒业,五粮液一直是品牌开发的急先锋。当初,其品牌结构中仅有价格300元左右的“五粮液”和几元一瓶的“尖庄”、“翠屏春”三个品牌。随着市场结构的细分,五粮液开始了品牌系列化动作。首先,其将传统的五粮液名牌本身系列化,在全国率先开发出52°、39°、29°和25°等口味相对较淡的系列酒;其次,将五粮液系列酒进一步细分,逐步分类开发出“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神”等新品种。

  不过,让“五粮液”在市场中人气飙升的,当属其最为神奇的营销模式“五粮液式OEM”,即买断经营。在“五粮液式OEM”中,其除了提供品牌支撑外无其他风险,只负责生产及相关标准的检验,一切推广费用(包括产品设计、包装、广告、通路)皆由合作经营方承担。

  然而,正当“五粮液”坐拥品牌使OEM品牌成为摇钱树时,品牌问题及危机也开始隐隐凸显。

  据统计,至2003年,五粮液麾下的子品牌有100多个,各种不同规格的新产品有300多种,价格区间也从几元到数百元不等,良莠不齐,千差万别。不仅有“五粮春”、“金六福”、“浏阳河”、“京酒”等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也有大量充斥市场、低水平运作的地方牌子,如“尖庄”、“火爆”、“干一杯”等低端白酒。然而为争夺非常有限的白酒这杯“羹”,五粮液旗下的各个子品牌纷纷进行杀价促销,纷争不断,导致各品牌经销商苦不堪言,而五粮液在世人心目中的高档形象也渐渐模糊起来。

  作为白酒翘楚,五粮液的本意是共享“品牌资源”,而且这一实践也得到了营销学理论的支持,市场细分后的多品牌策略切实可行,在推出子品牌之前,利用母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进行销售促进也是上策。但五粮液以海纳百川之势,在高、中、低端市场齐头并进,其品牌运作也就陷入了怪圈:除主导品牌“五粮液”是高档白酒的代名词,少数品牌(如“金六福”、“浏阳河”)在全国知名外,其余数十个品牌宛如一盘散沙,并无一个较系统的定位,品牌被各个切割,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表面人丁兴旺,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损耗在逐年漫延。

  不难看出,五粮液花大价钱所培育的众多子品牌,不但没有发挥出原先设想的市场张力,而是成了寄生虫,吞噬着五粮液原本的品牌无形资产。由于对品牌的过度开发,五粮液在市场中显出了子多为患的疲惫。在每年春秋两季的糖烟酒会上,有许多品牌打着“系出名门五粮液品质”的招牌,子孙如此之多,都争着吃老王牌。五粮液品牌盲目拓展导致了主品牌资源被严重透支,造成品牌资源的内耗,核心品牌母体“五粮液”的酒尊形象,在众多“自家子孙”品牌资源的共享下大打折扣。

  当五粮液成为白酒业的“超生游击队”时,“多子多福”的幸福生活也就渐渐离它远去。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