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通发打官司:先发者缘何被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 14:04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丁凯 大连报道 郑传涛和他的大连通发企业集团(下称“通发集团”)正准备起诉一家同行企业,案由是侵犯知识产权。通发集团的股东们还拟订了一份包含10家企业在内的名单,打算一一诉诸公堂。

  之前,他们本打算不再打官司了。通发集团生产的是铜包铝、铜包钢等品种的金属复合导线。2004年前后,他们告赢了一家上海同行企业,对方被判决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但是太累了。”通发集团副总裁刘丕家说。在大连开发区,无论是管委会的干部还是企业界,很多人都说,侵权企业太多,通发集团告都告不过来。

  然而进入2006年,通发集团的几位股东突然发现,由于铜价暴涨,市场在一夜之间起了变化。通发在1997年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铜包铝线的企业时,没有人知道这种产品,这家民营企业得以在2003年以前逐步取得了近70%的市场份额,但眼下一切都不一样了。

  市场突变

  “国内的冲击很大。”通发集团董事长郑传涛说。2005年,通发集团销售收入是8000万元,2006年上半年,他们的销售额就已经突破1亿元。由于上半年是销售淡季,郑传涛觉得完成年初制定的2.5亿元的销售目标“没什么问题”。虽然销售额将3倍于去年,但集团几位股东的信心却大不如前:“年初,一下子涌出四五十家同行企业。”刘丕家说,“2005年,还可以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和出口量都是国内第一。现在我们的产能和销量在翻番,市场份额却在下降。”

  通发集团2006年将很难延续他们的冠军之路,这家攥着大把专利的企业意识到,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行业门槛,诉讼维权便是其中之一。

  简单地讲,铜包铝线就是铝杆的外面包上一层铜皮。这种线材,被应用在电话、有线电视、移 动通信等高速信号传输领域。它比纯铜线轻,信号传输效果好,最大的优势是廉价,由于铝价不到铜价的1/3,使用铜包铝线比使用纯铜线可以节约20%-30%的成本。

  过去一年中,铜价从最低3万元到最高8.2万元翻番上涨,降低成本的压力,让很多原来并不了解这种线材的相关企业来不及思考便开始使用铜包铝线。

  生产铜包铝线的技术含量并不高。通发集团设在大连的工厂看来就像是巨人的纺织厂:近一人高的成卷的铜带和铝杆被架在机器上,开卷之后,金色的铜带被切割成一系列窄条,跟银色的铝杆一起被吸进一台机器,从另一端出来的时候,窄窄的铜条已经包覆在铝杆外表,经过焊接二者合而为一。“车间里进行的完全是物理变化。”主管生产的一位赵姓负责人说。

  郑传涛说:“据我们预计,未来5年内,20%-25%的铜可以被铜包铝替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市场总规模的突然放大和易于复制的生产过程,让各地一下子冒出了很多生产铜包铝的新企业。

  维权

  通发集团拥有十余项专利技术,承担过“十五”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主持起草过铜包铝、铜包钢电子行业标准。但在市场的诱惑面前,这些早年打磨出的技术壁垒正在变得脆弱。

  仿造甚至假冒的直接侵权方式与正在萎缩的市场份额让郑传涛终于觉得“必须保护

知识产权”。而同时,一些竞争对手们还不惜血本从通发挖人。记者辗转找到的一位离开通发的工人,如今已经成了车间主任,“当年在通发,一个月2200多块,在大连开发区也不算低,但这边找到我的时候,一下子就提出年薪6万元。”

  由于通发掌握着包覆焊接的专利技术,很多同行不惜重金挖走通发的焊接工人。“有的甚至年薪达到10-15万元。”郑传涛说。

  刘丕家并不指望通过市场检验最终胜出,在他看来,这个行业相当混乱,有些企业直接用铜包铝线冒充纯铜线销售;由于铜包铝线是为电器或者通讯网络配套,在诸多的部件中无法直接看出线材的质量好坏,因而不少需要铜包铝线的企业专拣便宜的买,而通发的产品目前每吨要比同行高出2-3个百分点。

  种种现实逼迫通发只能通过大规模的起诉来维护知识产权,除此之外,他们还试图把流程控制方面的优势打磨得更加锋利,进一步提高成材率。

  “现在我们生产的铜包铝线在成材率、结合性、延展性、拉伸强度和导电、导热性能方面优于世界上最大的铜包铝线生产企业——美国科普维尔(CopperWeld),但我们的设备比他们的落后,我们的核心就在于流程控制。”刘丕家说,郑传涛也表示:“在这种流程控制之下,我们的成材率比同行企业至少高出2个百分点。”

  对于每吨价格在6-7万元的铜包铝线,2个百分点的成材率就意味着多出1200-1400元利润。

  当然,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难以动摇的是通发集团的海外市场。通发集团每年有40%的产品出口,在对日本、韩国和欧美的铜包铝线出口方面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他们的客户中有诸如日立、LG等企业巨头,在2001年,他们还成为世界第二大线缆生产企业——美国安德鲁惟一指定的全球供应商。

  面对冲击,他们的心态正在变得平实,但他们不会放弃坚持了近10年的技术路线。刘丕家说:“目前在中国市场,我还敢说我们还是龙头,我们尽量从技术上走到这个行业的前面去,我们的品牌和质量永远要在国内保持目前的位置。但要说做全国、全世界规模最大,我们也没有那个野心。”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