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中国图书出版虚火旺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 08:05 人民网-市场报
王旭辉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05年全国出版图书222473种,品种增长6.8%,定价总金额增长6.6%。有专家分析认为,由于目前国内没有图书第二次上市机制,多数图书下架后就贬值,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与读者见面,就不得不低价处理或者作废纸变卖。 定价机制混乱 书价名不符实 8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图书交易批发市场,看到各种图书琳琅满目,前来买书的读者、批发书的零售商络绎不绝,但绝大多数读者还是冲着这里能够“便宜”才来的。“现在的书价格太高了,真是买不起,稍微好一些的,或者目前正在畅销中的书,都是几十元,有的甚至上百、上千元。”一位正在购书的女士向记者抱怨,“而且,平时的一些图书买卖活动中,还能出现1折、2折甩卖的情况,商家肯定不会做赔本生意,真不晓得书籍究竟是如何定价的?” 据了解,目前图书定价基本还是“按纸定价”,传统按印张定价,现在一个印张2元左右,也有一部分书尝试按市场定价,还有一些特殊行业的书是书商或者出版社说了算。正是因为没有合理的图书定价机制,造成书价名不符实。而且,一些书商浑水摸鱼、定价虚高。一部分书店也往往为了销售目标不惜打折恶性竞争,把并不太透明的图书定价机制搞得扑朔迷离。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室主任孙顺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图书业虽然品种多,但每本书的发行量不高,由于单本书卖得数量少,为了保证单品种的生存,很多出版社只能提高定价;而且,现在名家的图书版税以及首印量越来越高,今年好几本图书出手就是百万元的版税,这得发多少书才能赚回来?所以肯定有一部分转嫁到图书定价中。” 图书出版业早已入选中国十大暴利产业,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书价“虚高”的现实状况。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新华书店,还是出版社、非国有书店,它们的发行渠道都各自独立,流通环节也较多,因此,出版社在定价时,必须为众多书商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在所有环节中,印刷费及纸张成本约占23%至25%,作者的稿酬在8%至10%左右,出版社利润一般在10%左右,再加5%的发行费,剩下的45%至50%被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拿走,久而久之形成了书商、出版社、读者金字塔式的“出版暴利食物链”。 出版多下架快 经营恶性循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5年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05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22473种,总印张达到493.29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15.99万吨。由于图书是有生命周期的,有些书可以流传下去,有些书的最终结局只能进入造纸厂的回炉车间。根据业内专家估计,随着新书大量出版,国内八成出版社每年都有将近70%的图书下市,不得不低价处理或者变卖为废纸,最终都是以公斤计价。 “在图书市场上,占总量很少一部分的畅销书的市场占有率往往能够达到近半数。”瞳辉文化艺术传播公司的任先生告诉记者,“书店肯定倾向于销售畅销书,而那些不畅销的新书刚上市,很快就会被书店下架,有的都没有来得及和读者见面,为了赢利达到高发行量,一些出版社就不得不依靠出新书来冲击发行量。”由于单纯的追求赢利达到高发行量,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怪问题:越是“伪书”越好卖,图片越多越好卖,内容越出越重复,宣传越来越离谱……如去年北京市场销售的西方管理类假书就有106种,包括有名的畅销书《没有任何借口》、《管理就这么简单》等,估计年发行量达到800万册以上;克隆某本书的话题、封面、文字重复出版的风头也席卷了出版业,如《谁动了我的奶酪》、《水煮三国》一畅销,立刻成为炒作的对象。 目前,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书按照“出版社+书商”的模式制作出来,出版社只是名义上的责任人,书商才是书籍质量实际的责任人。正是由于图书出版业门槛低,几乎无需多少成本即可进入,造成了大批“淘金者”涌入,盗版书、伪书、劣质书等问题频繁出现。“每次印书时经验很重要,前期工作决定着能否赚钱的关键,就是要想办法弄到书号,并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建立好联系。”书商王先生告诉记者,“后期就是招收几个业务员,然后收集资料,排版、印书等都是很简单的过程。” 结构问题凸显 整体实力不强 200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数据显示,2005年图书定价总金额增长了6.6%,其中书籍和图片的定价总金额分别下降了2.0%和55.31%,只有课本的定价总金额增长了20.45%;与2004年相比,课本种数增长达到38.63%,书籍品种增长只有6.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版管理部门指定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总发行的这种垄断运营机制使一些出版社获得了高额利润,同时也说明图书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出版业对教材的依赖加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指出,教材出版对于一些出版社来说正在成为“鸡肋”,教材的大量增加无论对出版社来说,还是对出版业来说都是双刃剑。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国家每年都会给各出版社分配一些书号。可奇怪的是,书号在出版社手里往往使用不好,出版社使用书号不需要交钱,可往往他们出的书却挣不了钱。具有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上成百上千的文化传媒公司对出版社的书号资源非常眼红,他们只能花上数万元来购买出版社书号的使用权。这些文化公司没有出版社那样强大的专业资源和顺畅的销售道路,但市场反应却很灵活,以各种形式与国有出版社合作,操作推出了几乎只赚不赔的畅销书,而一部分出版社只能够依靠出售书号来维持生计。 新闻出版总署于永湛副署长在“2006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透露,中国书报刊出版总量已居世界首位,出版、印刷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GDP比重不断上升,出版业已经成为中国目前最为看好的行业之一。但是,中国人均出版物占有量还比较小,而且出版业在国际出版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还很小,影响力也不大,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是很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