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钢企重组 亟待打破坚冰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 07: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国锋 产能达到1.2亿吨的“安赛乐—米塔尔”,已把并购目光投向世界各国的钢铁企业。凭其超强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只需小试牛刀就可“吞”掉国内的大型钢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但远不是钢铁强国。钢铁工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全国共有钢铁企业约4000家,2005年钢产量500万吨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8家,最大的宝钢集团为2273万吨,列世界第六位,但尚不足最大钢铁企业集团(安赛乐—米塔尔)的1/4。这种“大产业、小企业”的现实,不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再加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导致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也为国外钢铁巨头并购提供了条件。 合并后的安赛乐—米塔尔对世界钢铁业竞争格局影响深远。目前,其对世界各国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进一步提速。俄罗斯、日本、巴西等主要产钢国已经纷纷研究对策,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面对世界钢铁业势头迅猛的联合重组,我国的钢铁企业应如何应对?我国钢企跨省市、跨地区强强联合重组难在哪里?如何才能实质性地推进我国钢铁业重组,尽快提高钢企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竞争力?本期将对此进行探讨。 ——编 者 “安—米”钢铁航母鸣笛起航(事件回放) 今年6月,坐在“全球第一大钢铁企业”交椅上的米塔尔(Mittal)与总部设在卢森堡的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安赛乐(Arcelor)合并。联姻后的“安赛乐—米塔尔”成为横跨欧洲、亚洲、北美、南美、非洲五大洲、钢产能约1.2亿吨、约占全球市场10%的超级巨无霸钢铁企业。 “安—米”钢铁航母的打造速度令人吃惊! 2001年,法国于齐诺尔、卢森堡阿尔贝德和西班牙阿塞雷利亚3家企业联合组成安赛乐,钢产能达到4600万吨,成为当时世界最大钢铁企业。2004年,注册于荷兰的LNM集团和伊斯帕特集团合并组建米塔尔钢铁公司,后又收购了美国国际钢铁集团公司,钢产能约7000万吨,坐上“全球第一大钢铁企业”的交椅。 2006年1月,米塔尔提出,以186亿欧元现金及换股方式收购经济实力与自己相当、技术实力略胜一筹的安赛乐。为摆脱被合并命运,安赛乐曾先后求救于宝钢集团和俄罗斯谢韦尔钢铁公司。但米塔尔不惜两次大幅度提高报价(258亿欧元、270亿欧元),并做出了一系列让步(其中包括,同意合并后的新公司命名为“安赛乐—米塔尔”等)。面对米塔尔的巨大诱惑和压力,安赛乐终于抵不住了。2006年6月末,安赛乐股东大会批准了与米塔尔的合并,米塔尔家庭持有43%的股份,安赛乐股东拥有50.5%的股份。 自此,“安—米”钢铁航母鸣笛起航。 最近,给世界钢铁业带来“震动”的莫过于“安赛乐”与“米塔尔”合并一事。 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霸气十足的“安—米”自然不会放过容易到手的肥肉。据悉,米塔尔已收购了湖南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36.673%的股份,安赛乐收购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38.41%股份的报告,也已上报有关政府部门。我国这两家钢企产能合计2000万吨,仅次于宝钢,居国内第二位。合并后的“安—米”提出,到2015年钢产能将达到2亿吨,并购利剑直指包括巴西、中国、印度等国的钢铁企业…… “铁矿石等原料价格的升降,世界钢材市场份额的划分,甚至交易规则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这些钢铁大鳄。这对国内钢企来说,影响之大之远是显而易见的。国内钢企重组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专务理事王承荣说。 缺少强强联合,“联”而不“合”的问题严重 我国钢铁企业重组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1997—2004年,先后有30多家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自2005年国家下达《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来,又有十几家钢铁企业走上联合重组之路。 专家指出,1997—2004年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多是区域性的联合重组和强弱联合重组。比如,邯钢兼并衡水钢管厂和舞阳钢铁公司,湖南的湘钢、涟钢、衡阳钢管厂组建华菱集团公司,宝钢总厂联合重组上海钢铁和梅山钢铁。这些联合重组取得了较大成功,成效最大当数宝钢、上钢、梅钢的联合重组,目前已跻身世界企业500强。 2005年以来,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加快,并出现跨地区联合重组和民营、国有企业联合重组,以及强强联合重组的苗头。2005年8月16日,鞍钢与本钢组成了鞍本钢铁集团;2005年10月22日,首钢与唐钢合资组建了首钢京唐钢铁有限公司,共建年产钢1500万吨的曹妃甸钢铁基地;2005年12月28日,武钢与柳钢联合成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公司,联合后拟共建防城港千万吨级的新钢铁基地…… “地方区域性的、强与弱的联合重组相对容易些,都进行得比较成功。但真正能快速强大起来,争得与国际钢铁巨头对话的‘话语权’,还得靠强强联合。但问题是,我国缺少的正是跨省市、跨地区具有实质意义的强强联合重组。即使有强强联合苗头,但‘联’而不‘合’的现象严重而普遍,有的是以重组之名行扩大自身规模之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咨询服务部改革调研处处长杨大毅说。 比如首钢与水钢是跨地区的联合重组,通钢、建龙钢铁与吉铁也是跨地区的联合重组,但均称不上是强强联合;首钢与唐钢是跨地区的联合重组,但只限于增量上的战略合作。至于鞍钢和本钢,虽然两家合起来有2000万吨产能,但它不是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公司,目前仅成立了董事会推进委员会,下一步成立董事会、进行资产重组等工作仍很艰巨。 被多块“坚冰”围困,强强联合举步维艰 “跨区域的强强联合重组确实很难。”王承荣说,“观念上的误区、体制上的障碍、利益上的矛盾、人事上的阻力,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都是阻碍强强联合的‘坚冰’”。 一些钢铁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即使是在一个集团里,也貌合神离,搞重复建设,只顾追求自身发展。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企业主要领导人,存在“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担心联合重组后精简干部,丢掉自己的“位子”。 王承荣说,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模式,在这种体制和机制下,企业在联合重组时就成了各级政府间进行利益协调、讨价还价的一个砝码。这已成为产业统筹规划、企业联合重组、谋求规模经济、科学发展中存在种种问题的根源。 不仅如此,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分税制把所有税种分为中央政府收入、地区政府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三类。有的地方担心,重组后的企业会统一发展规划,如果规划不在当地发展将影响地方收入,所以,只愿意搞松散型企业集团,对以资产为纽带的联合重组闭口不谈。这已成为钢铁企业跨省市、跨地区强强联合重组的最大障碍。 此外,国有钢企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企业办社会和辅业单位的负担沉重等也成为联合重组的“绊脚石”。“尽管国际钢铁集团虎视眈眈、来势凶猛,但国内一些企业仍然缺乏重组压力。”王承荣说,当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存发展问题受到较大威胁时,企业联合重组的压力大,有利于加快联合重组的进程。目前,一些钢铁企业的日子比较好过,不急于联合重组。但是,如果非要到了竞争对手两败俱伤再言“合”,给国家、企业和职工造成的损失就太大了。 为了产业安全,提升竞争力,加快重组很紧迫 集中度低已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市场控制力差、自主创新能力低、企业综合实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十五”期间,钢产量由2000年的1.28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3.4亿吨,5年净增2.12亿吨,增长166%,创世界奇迹;而按排名前8家的钢铁产业集中度,由2000年的44.1%降至2004年的29.7%。按同口径计算,2004年世界主要产钢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美国为73%,日本在80%以上,欧盟15国和韩国在90%以上,唯独我国在30%以下。 钢铁产能过剩迫切需要通过联合重组合理配置资源。据统计,“十五”期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达6826亿元,是1953—2000年(“一五”到“九五”)累计投资总量的1.32倍,总产能已达4.6亿吨,除已生产3.4亿吨钢之外,过剩产能达1.2亿吨,此外还有在建产能7000万吨,拟建产能8000万吨。产能过剩一方面要通过环保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企业准入条件等进行限制、消化;另一方面则需通过联合重组、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优化来解决。 王承荣指出,国内这几年钢铁产能迅速扩张,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越来越显现,钢材价格下滑,企业效益下滑,有的企业已出现亏损,这种严峻形势也在催促钢铁企业加快联合重组的步伐。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