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石油巨头暴利与巨亏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 02:12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张鹏 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的强劲涨势,近日国内三大石油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上半年狂赚过千亿。在巨大利润的掩盖下,巨头们的炼化和销售环节的巨亏被忽视了。 报表显示,三大石油集团上半年净利润1177亿元,远超市场预期。如中石油上半年以807亿元的净入账,同比增长29.4%,再次蝉联香港最赚钱的上市公司。 今年以来由于产油“大户”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大涨了近36%。过高的油价使得石油巨头们个个获利匪浅。 而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惊人获利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两大集团在炼油业务上的巨亏:与去年同期亏损59亿元相比,中石油上半年的炼油与销售板块出现经营亏损近139亿元;中石化的炼油业务亏损也在进步加大,为166亿元,去年同期它的炼油亏损额为13亿元。 是什么原因让国内石油巨头在炼油业务继续栽跟头? 国内石油巨头在炼油业务上的加速亏损也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涨有着密切关系——在高涨的原油价格面前,国内现有的成品油价格变动频率早已跟不上原油价格狂飙的步伐。 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颇为复杂,主要是以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成品油交易价格为基础,参考运杂费及国内关税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最终形成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中石油与中石化再在此基准价的基础上上下浮动8%的范围内,最终制定出终端的零售价格。 当三地市场前一个月成交价格加权平均后得出的价格波动超过8%时,国家发改委会相应调整国内零售基准价,最终形成新的成品油零售价格。 由于此定价机制是和三地市场的成品油而非原油市场价格挂钩,考虑到原油加工成成品油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即使国际原油价格平稳,一般而言国内成品油价格也会滞后于国际油价一个月的时间。 梳理成品油价格的形成链条会发现,这其中涉及到国际原油的价格、炼厂的出厂价、批发价和最终零售价这四个大的链条。在这四大链条中,目前中国的原油需求很大部分依赖国际进口,原油进口价格已与国际接轨;其他环节的定价大权都掌控在发改委手中,在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波动攀升之下,虽然国家发改委有意加大了对成品油价格的调整频率,但其一个月的滞后性,已决定了现有成品油价格远不能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频率合拍。 如果短期内油价上涨幅度较大,现行的定价机制很容易就出现“油价倒挂”现象——一国际原油价格高位攀升导致炼油企业的原油采购成本增加,但其加工生产的成品油的价格却并未随之适时提高,这样就造成了其产品价格低于企业的炼油成本,企业也会“越炼越亏”。这对炼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也是个打击,由于国内市场暂时无利可图,炼油企业可以有意减产甚至囤油惜售、扩大出口,酿成国内市场供应紧张、局部油荒的恶果。去年广东出现的油荒就有这方面的因素存在。 中石油、中石化炼化业务亏损加剧的问题上,鉴于上半年原油价格波动攀升频繁,甚至原油价格一度在8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徘徊,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下形成的“油价倒挂”现象也不少见,其亏损加速就不足为怪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