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广东查出虚假车检 质检总局急令全国专项检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 01:04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萌 /广州、江门报道

  东莞华辉虚假车检

  新会南安顶风作案

  “我们现在的压力非常大。”8月14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称“广东质监局”)计量处处长杨元生一脸疲惫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目前的工作非常被动。

  5月中旬,广东质监局接到举报,称广东东莞市华辉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华辉公司”)为争夺市场客源,在机动车检测业务中违法经营,受检车辆大多是走过场,没有经过真实检测就出具合格的检测数据。在随后进行的调查中,执法人员发现,仅在一天内,华辉公司就为157台机动车开出了虚假检测报告。

  紧随其后,东莞市内的另一家车辆检测机构也被查明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事件上报后,6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称“国家质检总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对安检机构的专项监督检查,限7月30日前完成,并在8月10日前将检查结果汇报总局。

  但就在专项检查结束后仅两天,即8月2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安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有限公司(下称“新会南安公司”)又被广东省质监局突击检查出有多辆过检机动车被开具了虚假报告。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资格及监督管理工作是于2005年才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向质监部门全面移交的,“华辉案”正是质监部门接手后被查处的案件,这给还在“过渡期”的质监部门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

  “虚假车检”的根源

  从大环境看,车辆数量猛增,车检机构少 ;从市场看,检测机构抢客源,车主安全意识淡薄。

  “一方面,上级要求‘从严处理’,另一方面,目前的车检机构数量相对较少,车检工作压力很大。”杨元生处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广东省内机动车保有量为1600万台,且年均增加280万台,而现在全省只有400个机动车检测线,“平均一个线就要过4万台”,很难满足不断膨胀的车检任务压力。

  “曾经有群众找我们,说检一次车要排两天的队,非常生气。”杨元生处长说,“这样显然就不符合‘合理布点,方便群众’的管理原则。”

  车多线少,自然使有的企业萌生了“创收”的思路:尽可能减少检测时间。东莞华辉公司就是利用电脑作弊软件,将通常情况下完整检测一部车辆所需的10分钟缩短为2分钟,以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利润。

  与之相对应的情形是,部分地区则是车少线多、“肉不够吃”,这也为虚假服务提供了诱因。在竞争压力之下,便出现了通过提供作假服务以“便利”客户、吸引客源的恶性竞争现象。

  而最终使“虚假车检”得以横行的要素则是,广大车主和营运车辆司机对安全意识的淡薄。

  “尤其是很多营运车辆司机,唯恐耽误了自己的生意,希望车检越快越好,甚至希望已存在安全问题的车辆能够顺利过检投入运营,这就为提供虚假车检的企业提供了市场。”杨元生处长表示,如果每个车主和司机都能够为自己和其他人的安全着想,认真把车检当作关系生命安全的大事,那么虚假车检才会没有生存土壤。

  除了司驾人员树立正确的车检观念外,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怎样才能对整个机动车检测市场进行更有力的监管?

  车检监管面临难题

  监管机构认为,因为技术含量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业者认为,政府应严格审核,提高行业门槛。

  “7月底,我们刚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对区域内所有的机动车检测机构进行了例行检查,但是没有发现问题。”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赵忠良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但是,专项监督检查于7月30日结束后刚两天,8月2日,该市的新会南安公司在广东省质监局突击检查中被发现“顶风上”,被查出有多辆过检机动车被开具了虚假报告。

  “安全检测不像环保检测那么明显。”赵忠良副局长对此解释说,“如果汽车过检了还冒黑烟,显然是检测不合格,而安全检测很难发现问题,因为机动车的安全系数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刹车和发动机,他们都是不断运转的。”

  赵忠良副局长表示,正是这一点给质监部门的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目前最好的方式只有突击检查、现场埋伏,即刻重检,才有可能拿到证据。但质监部又不可能隔三差五就去突击检查,不但行政成本太高,而且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招来政府机关“乱作为”的质疑。

  “目前我们份内的工作还是对检测设备进行定期检查。”赵忠良副局长说。但是这种定期例行检查对于有不轨念头的商家来说还是“很好对付的”,因为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用来隐蔽他们的违法行为。比如安装作弊软件或在检测设备上动手脚,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安装和校回,当执法检查人员来的时候,面对的就又是正常的设备和电脑了。

  “所以我们现在正寻找更好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更有效的监管。”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法规科科长林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比如安置全程监控摄像头、建立防修改的电脑操作系统以及对设备的关键部分进行贴封处理等。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林电科长表示,“通过技术来进行治理,永远都是被动的。只要对方想作假,就一定还会设计出更先进的作弊方式。”

  “最根本的解决还是让整个市场树立诚信意识。”林电表示,“只有源净了,水才能清,我们也一直在作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希望大家都能合法经商。”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对车检机构应实行政府招标和产权拍卖制度,严格审核,提高入行门槛。

  “虚假车检”

  增大交通事故隐患

  中国已成“世界第一交通事故大国”;质检总局要求对虚假车检机构“从严处理”,取消资格。

  根据公安部7月12 日通报的今年上半年全国道路交通安全情况,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9万余起,造成超过4万人死亡、22万多人受伤, 直接财产损失7.1亿元。

  如果“虚假车检”现象不加以遏止,可以想象的是,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交通事故大国”的我国,这些血淋淋的数字还会增长到什么样的倍数。

  显然,相关部门已经对此事有了足够的重视,在东莞案发生之后,国家质检总局即要求“一旦发现存在检查重点内容中的违法行为,立即责令其停止检验工作,限期整改。对经整改仍然不符合要求的机动车安检机构,一律取消检验资格,并通报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而广东省更是要求,一旦发现这类问题即“从严处理”。

  但“从严处理”和“依法行政”之间却产生了冲突。

  广东质监局计量处处长杨元生介绍,依据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管理规定》,目前对于此类事件的处理方式只有:限期整改、依法处罚、取缔资格、将造成恶性事故触犯刑法的企业负责人移交公安机关等几种方式。对上述东莞和江门问题企业来说,当前似乎也只能采取罚款的形式处理——如果取缔资格,“车多线少”的压力可能更加严重。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最高的处罚金额只有15万元。

  “现在的情况很难处理。”杨元生处长无奈地说。

  相关专家也表示,如果要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不现实,因为全国各地的产业状况不一样。比如在一些西部地区,15万的罚款足以使一个检测企业破产,而在一些发达地区,这种数量的罚款对不法企业来说显然不够分量。

  “面对这种新问题,我们也希望得到更多的借鉴经验。”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法规科科长林电表示,“这也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毕竟,人命关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