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中国乳业迎接无抗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4:42 财富时报

  本报记者 吕惠娟

  新国标呼之欲出

  “有抗奶”行将即木

  “要是真正为消费者着想,从乳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就应该尽快修订那些过时的国标,尤其是1986年出台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应该把抗生素列为强制性检测指标之一。”中国乳业泰斗、博士生导师骆承庠早在数年前就明确表示,没有好的原料,生产不出好的产品,人们喝牛奶大多都是为了增进健康,但抗生素超标的牛奶对人体却有害无益,对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危害更大。

  这位乳业泰斗的期望终于即将变成现实。

  据参加2006年7月28日在大连召开的“中国乳品产业健康发展研讨会”的一位专家透露,《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已经定稿,强制规定把“抗生素残留”和黄曲霉素M1都列为必备检测项目,6月份国标委相关专家委员会通过对修订稿的审核,目前这一修订后的新国标正在排队等候印刷,有望近期正式出台,届时“有抗奶”将被真正叫停。

  所谓“有抗奶”,是指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牛奶,与此对应的是,“无抗奶”就是“抗生素残留未检出”的牛奶。据专家介绍,如果养殖环境不佳、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奶牛很容易患上乳腺炎、消化道、呼吸道等炎症,现在国内治疗奶牛各种炎症用的最普遍的药物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出于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奶牛用药后一般应该要有3至5天或7天的休药期,这期间挤出的生奶含有抗生素残留,应该废弃。但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不规范的奶牛小区或奶农仍把这些含有抗生素的原料奶送给乳品加工厂,而某些不法乳品企业也会乘机压低这些奶的收购价格从中牟利。

  由于抗生素耐得住高温的考验,现有正常的杀菌或灭菌工艺根本无法消灭它,由含有抗生素的原料奶加工而成的“有抗奶”就这样流入市场,而国家质检部门和工商部门又没有把“抗生素残留”纳入法定检测项目,“有抗奶”就可以“合格奶”的身份变身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隐形杀手”。

  实际上,我国早在1985年9月颁布的《消毒牛乳》成品奶国家标准,但这一有利于消费者健康的条文却随着1986年9月《生鲜牛乳收购标准》的出台而被宣布作废。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呼声的日益提高,2001年9月农业部发布了《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行业标准,这一标准对生鲜牛乳的卫生指标要求除汞、滴滴涕、六六六外,又增加了砷、铅、铬、硝酸盐、亚硝酸盐、黄曲霉素、马拉硫磷、倍硫磷、甲胺磷等11项指标,其中明确“抗生素不得检出”。

  但让人无奈的是,《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至今只是一个推荐性行业标准,企业可以遵照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没有强制性,而《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却依然是强制性国家标准,但是没有抗生素这个指标。这也就是说,即使在原奶中检出抗生素残留,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它依然是合格的乳品,依然可以加工销售,可以披着“合格”的外衣堂而皇之登上餐桌。

  几经沉浮之后,随着《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的出台在望,“有抗奶”终于行将即木,“无抗奶”也终于可以堂堂正正迎接阳光消费。

  安全消费逐步升级

  乳业迎接“抗战”时代

  我国乳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猛,但与国际相比还是一个弱质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品消费的需求也随之提高。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由“有奶喝”逐步过渡到“喝好奶”阶段。基于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现状,消费者对于经常饮用的乳品的安全问题也非常关注。

  在日前落幕的“中国乳品产业健康发展研讨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孙咸泽表示,当前原料乳的安全是首要问题,解决乳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食品安全协调司信息分析处黄敏在介绍乳品安全动态时也指出,当前抗生素残留、体细胞、黄曲霉素超标和蛋白质造假等现象不容忽视。

  据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已开始委托相关机构对国内乳品安全状况进行调查,并定期将汇总数据和分析报告呈递国务院。据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业内权威人士透露,2006年上半年的一项检测显示,当前我国市场上竟然有50%左右的牛奶存在抗生素残留超标。

  随着《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出台日期的临近,我国乳业也即将进入有法可依的“抗战时代”。

  实际上,早在2001年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出台之前,我国已有个别大型乳品企业开始对原料奶提出“无抗”要求。2002年4月,乳业龙头之一光明率先在业内高举“无抗”大旗与国际标准接轨,此后三元立即响应,“无抗”风暴也迅速波及全国,不少知名乳品企业纷纷跟进。但基于当时奶源建设、检测成本、管理水平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当年7月底“无抗奶”就被有关方面叫停,此后不少跟进企业似乎就此“偃旗息鼓”,惟有光明等少数企业表示坚持“将无抗进行到底”。

  虽然目前《生鲜牛乳收购标准》新国标尚未正式出台,但部分乳品企业对此已有了解,也纷纷开始加紧“无抗”练兵行动,对奶源建设投入更多资源支持。此前基于“无法可依”,倡导“无抗”消费的光明等企业一直处于“孤军奋战”状态,但相关强制性国标出台后,一场比拼抗生素残留管理水平的“抗战”必将激烈上演。

  一举多得

  “无抗”标准惠泽多方

  “无抗”新国标出台以后,首当其冲受益的就是消费者。在经历了诸多食品安全事故的煎熬之后,消费者终于可以放心饮用“无抗奶”。有了国家标准的保障,在安全消费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人们就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要求生产“有抗奶”或者“挂羊头卖狗肉”进行“无抗欺诈”的企业依法索赔,政府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法对其进行惩处。

  “无抗”给企业带来的综合长期效益却更为丰盛。随着人们安全消费意识的增强,“无抗奶”的市场需求必然前景广阔,谁能提供质量优良的“无抗奶”,谁就能强占竞争制高点,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带来更多收益。

  专家指出,“无抗”是我国乳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新国标的出台,“无抗”管理水平将成为我国1500家左右乳品企业后台竞争的最低门槛。这必将促使企业加速提升“无抗”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适应新国标的必然将由“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审判”,要么黯然退出市场,要么被当地或全国性的优势企业收购,从而提高行业集中度,同时也催生一批“大而强”的区域性龙头,或者进一步提升了全国性龙头企业的整体

竞争力。被收购的企业也将获得更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支持,由此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推进中国乳业实现健康长足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2002年光明首发“无抗风暴”之时,曾有业内人士担心拒收抗残超标的散奶会对养殖水平不高的奶农造成严重打击,甚至破产,影响奶农的经济利益。但多年实践证明,“无抗”行动非但没有给奶农造成负面影响,反而促进了奶农增收。以光明为例,公司派驻专业人员为奶农提供技术培训,同时还建立了一支质量监督队伍,帮助奶农分析质量上的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基于实行“优质优价”的收购原则,和光明签订供奶协议的奶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收入也自然有了相应提升。

  乔光华分析指出,近几年我国奶牛头数发展比较快,许多个体养殖户缺少基本的科技知识,奶牛饲养仍以自拌料为主,质量较低,全价配合饲料的数量和品质也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还有的奶农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和添加剂。

  这一系列不科学、不规范的行为容易导致抗生素残留超标,从而影响到生奶品质,被乳品厂商检测出来后,要么被拒收,要么被压价,均会损害其经济收益。而在新国标的压力下,将有更多的乳品企业帮助奶农提高“无抗”养殖和管理水平,其收益也将会有相应增加。可以预见,“无抗”新国标的出台将促进奶牛养殖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而成为奶农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无抗奶”是个管理问题

  实际上,乳品企业做到“无抗”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严格控制奶牛用药,并把抗生素残留超标的“药奶”废弃;只要能严格检测从奶站和奶户收购来的原料奶,拒绝收购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生奶,就可以实现出厂牛奶的“无抗”。

  乳品企业做到“无抗”也并非唾手可得、朝夕可至。实施“无抗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奶源管理工作,如通过完善兽医服务网络、健全奶牛健康档案、将健康牛与病牛分开挤奶、“有抗乳”议价收购另行处理等等来实现原料乳的“无抗化”。

  没有检测是万万不能的,但检测也不是万能的。据业内人士透露,很多不规范的乳品企业的做法是,在对原料奶检测之后,并不是拒绝收购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生奶,而是压价收购,用抗残合格的生奶做

酸奶,抗残超标的做成常温奶和奶粉。

  由此看来,要想实现全行业“无抗”还有待时日,它不仅需要奶源建设模式和管理水平的相应提升,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严格监管,对市场上的牛奶进行定期抽检并对抽检出的品牌进行公布,促进企业对牛奶中抗生素的重视,尽早实现行业“无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