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抗生素残留被列为必测项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 11:44 新浪财经

  在7月28日落幕的“中国乳品产业健康发展研讨会”上透出消息,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已经定稿——

  本报记者 唐夏

  “无抗”新国标呼之欲出

  “当前我国原料乳的安全是首要问题,解决乳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在2006年7月28日落幕的“中国乳品产业健康发展研讨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孙咸泽如是强调。

  在向与会者介绍乳品安全动态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信息分析处黄敏也指出,当前抗生素残留、体细胞、黄曲霉素超标和蛋白质造假等现象不容忽视。

  随着乳品安全消费呼声的日益高涨,我国也加紧了相关国标的修订进程。据一位与会专家透露, 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已经定稿,强制规定把“抗生素残留”和黄曲霉素M1都列为必备检测项目,保留了GB/T4789•27标准规定的TTC检测法,还增加了“按照国际通用的双流向酶联免疫吸附快速测定法”作为国标检测法。

  据与会专家透露,我国早在2002年就准备修订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2003年因“非典”疫情暂时停顿,2004年又重新启动,经反复讨论数易其稿,今年春节前后由起草机构呈交到国家标准委员会,6月份国标委相关专家委员会通过对修订稿的审核,有望近期正式出台。届时,“有抗奶”将被真正叫停。

  所谓“有抗奶”,是指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牛奶,与此对应的是,“无抗奶”就是“抗生素残留未检出”的牛奶。有关专家指出,长期饮用“有抗奶”就相当于经常低剂量服用抗生素,会引发三大不良后果。首先,会增加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降低或完全抵消抗生素类药物的疗效,这无异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其次,青霉素、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长期残留在牛奶中,能使部分有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反应,轻者出现荨麻疹、发热、关节肿痛等,严重时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此外,牛奶中残留的抗生素会抑制和杀灭正常肌体内寄生的大量菌群,破坏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平衡,容易引发感染性疾病。

  实际上,我国早在1985年9月颁布的GB5408—85《消毒牛乳》成品奶国家标准,其附录A“生鲜牛乳的一般技术要求”就曾规定,“用抗生素或其他对牛乳有影响的药物治疗期间的母牛所产的牛乳和停药后3日内的牛乳不得收购”。1986年9月出台的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却宣布上述“无抗”条文作废。

  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呼声的日益提高,2001年9月农业部发布了《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行业标准,并于当年10月1日实施。这一标准对生鲜牛乳的卫生指标要求除汞、滴滴涕、六六六外,又增加了砷、铅、铬、硝酸盐、亚硝酸盐、黄曲霉素、马拉硫磷、倍硫磷、甲胺磷等11项指标,其中明确“抗生素不得检出”。

  但让人无奈的是,《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至今只是一个推荐性行业标准,企业可以遵照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没有强制性,而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却依然是强制性国家标准,但是没有抗生素这个指标。这也就是说,即使在原奶中检出抗生素残留,但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有抗奶”依然是合格的乳品,依然可以加工销售,可以披着“合格”的外衣堂而皇之登上餐桌。

  几经沉浮之后,随着《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的出台在望,“有抗奶”终于行将就木,我国乳品安全终于即将迎来“无抗”时代。

  “无抗”标准惠泽多方

  据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已开始委托相关机构对国内乳品安全状况进行调查,并定期将汇总数据和分析报告呈递国务院。据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业内权威人士透露,2006年上半年的一项检测显示,当前我国市场上竟然有50%左右的牛奶存在抗生素残留超标。

  “无抗”新国标出台以后,首先受益的就是消费者。在经历了诸多食品安全事故的煎熬之后,消费者终于可以放心饮用“无抗奶”。有了国家标准的保障,在安全消费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人们就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要向生产“有抗奶”或者“挂羊头卖狗肉”进行“无抗欺诈”的企业依法索赔,政府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法对其进行惩处。

  众所周知,乳品企业要想做到“无抗”生产,势必要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仅要添置价格不菲的相关检测设备,还要长期购买试剂盒等检测耗材;不仅要进行相关培训,提高牧场的管理水平,还要帮助奶农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不仅要倒掉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白花花的“药奶”,还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收购奶站或奶农提供的抗残合格的原料奶。这一切无疑都将大幅增加企业生产运营的综合成本,在牛奶价格战此起彼伏的背景下,要做到“无抗”的确需要实力、勇气和责任感。

  实际上,早在2001年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出台之前,我国已有个别大型乳品企业开始对原料奶提出“无抗”要求。2002年4月,乳业龙头之一光明率先在业内高举“无抗”大旗与国际标准接轨,此后三元立即响应,“无抗”风暴也迅速波及全国,不少知名乳品企业纷纷跟进。但基于当时奶源建设、检测成本、管理水平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当年7月底“无抗奶”就被有关方面叫停,此后不少跟进企业似乎就此“偃旗息鼓”,惟有光明等少数企业表示坚持“将无抗进行到底”。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无抗”给企业带来的综合长期效益却更为丰盛。随着人们安全消费意识的增强,“无抗奶”的市场需求必然前景广阔,谁能提供质量优良的“无抗奶”,谁就能强占竞争制高点,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带来更多收益。与此同时,“无抗奶”生产厂商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也将得到相应提升,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家指出,“无抗”是我国乳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新国标的出台,“无抗”管理水平将成为我国1500家左右乳品企业后台竞争的最低门槛。这必将促使企业加速提升“无抗”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适应新国标的必然将由“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审判”,要么黯然退出市场,要么被当地或全国性的优势企业收购,从而提高行业集中度,同时也催生一批“大而强”的区域性龙头,或者进一步提升了全国性龙头企业的整体

竞争力。被收购的企业也将获得更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支持,由此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推进中国乳业实现健康长足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2002年光明首发“无抗风暴”之时,曾有业内人士担心拒收抗残超标的散奶会对养殖水平不高的奶农造成严重打击,甚至破产,影响奶农的经济利益。但多年实践证明,“无抗”行动非但没有给奶农造成负面影响,反而促进了奶农增收。以光明为例,公司派驻专业人员为奶农提供技术培训,同时还建立了一支质量监督队伍,帮助奶农分析质量上的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基于实行“优质优价”的收购原则,和光明签订供奶协议的奶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收入也自然有了相应提升。

  专家分析指出,近几年,我国奶牛头数发展比较快,许多个体养殖户缺少基本的科技知识,奶牛饲养仍以自拌料为主,质量较低,全价配合饲料的数量和品质也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还有的奶农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和添加剂。

  这一系列不科学、不规范的行为,容易导致抗生素残留超标,从而影响到生奶品质,被乳品厂商检测出来后,要么被拒收,要么被压价,均会损害其经济收益。而在新国标的规范下,将有更多的乳品企业帮助奶农提高“无抗”养殖和管理水平,其收益也将会有相应增加。可以预见,“无抗”新国标的出台将促进奶牛养殖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而成为奶农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