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电力行业的因应之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 09:03 中国电力新闻网 | |||||||||
2003年开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部分行业出现盲目扩张,曾经一度导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经过国家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2005年已经初见成效。然而,进入2006年,一季度数据又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表现得一览无余,为此国家连续采取了一些防止经济过热的措施,但二季度GDP增速仍然比一季度提高了1个百分点,上半年达到10.9%,创下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对此“功不可没”。面对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表现出来的新形势,下半年国家有可能采取稳健但更
2003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及电力行业调控情况
我国经历了1997年以来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内需不足双重影响下的通货紧缩之后,2003年上半年开始,经济复苏的步伐明显加快,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9.9%,此后直到2005年四季度为止的总共12个季度里,除2003年二季度受“非典”影响仅增长6.7%以外,其他季度增速全部保持在9%以上。然而,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作用异常明显,部分行业出现盲目扩张,尤其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出现了大量的违规、无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煤、电、油、运同时出现了全面紧张。针对经济局部过热而非全面过热的实际情况,国家采取了“点刹”的宏观调控措施,逐渐将货币和财政政策从积极调整为稳健偏适度从紧,至2005年底调控效果初步显现,GDP年度增速回落至10%以内,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初步缓解。 2003年至2005年这一轮宏观调控,对电力行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2002年底国家实施以“厂网分开”为主要特征的电力体制改革,在中央层面形成了五大发电集团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加之全国出现大面积电力供不应求情况,中央、地方等各类投资主体投资电力的热情空前高涨,电力建设项目大规模上马,仅2005年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的项目开工规模就达1.14亿千瓦,三年全国累计净增发电设备容量1.52亿千瓦。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鼓励符合产业政策和审批规定的建设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提高了电力项目的核准门槛、对违规项目进行了必要的查处,同时还采取了取消对高耗能行业的优惠电价等抑制不合理电力需求的措施。随着电力供应能力迅速提高,需求侧管理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下半年全国电力供需紧张形势明显缓解。 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形势
(一)国民经济总体形势良好 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尤其是二季度增速达到11.3%,比一季度提高了1个百分点。从主要因素来看,突出特点有: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增势十分强劲;企业景气指数高位攀升;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二)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始终居高不下。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快速增长,将导致投资边际效益递减,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伤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因此国家必将严格进行调控。 2.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6月当月14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今年第二次改写顺差纪录,创下历史新高。从上半年总的数据来看,尽管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而进口增速明显上升,但出口增速仍然快于进口增速3.9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重顺差,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加,上半年突破9000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不仅是我国国际贸易争端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关键是部分抵消了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国内经济的效果。 3.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货款拖欠日益严重。尽管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总体增速加快,但受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居高不下、特别是成品油两次调价的影响,企业控制成本的压力加大,企业利润空间缩小,部分企业出现较大亏损,企业间货款拖欠现象日益普遍。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前两个季度,企业货款拖欠景气指数分别为105.3和101.3,比上年同期下降1.4和0.6点。 4.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受石油化工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在高位运行,而农产品价格却持续低迷,两者形成的价格剪刀差压缩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 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走向分析
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尽管总体维持在我国经济潜在的增长能力范围之内,但部分经济指标呈现出了过热的苗头。下半年,国家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确保全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此,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防止经济过热方面将突出体现如下三个特点: (一)进一步采取稳健但更加偏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自从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主要数据出笼以后,为了抑制贷款规模扩张,中国人民银行先后采取了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向商业银行发行定向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一系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然而由于货币政策效应存在一定的时滞,调控效果目前尚不明显,加息的呼声十分高涨。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后,如果贷款规模依然不能有效控制,不排除国家采取更大幅度提高存、贷款利率的可能性,这样将加大企业的融资成本,有效抑制贷款需求。另外,国家有可能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由建设性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 (二)实施更为严厉的调控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 上半年,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国发200611号和国办发200644号文件,要求采取措施严格限制十个产能已经明显过剩和潜在过剩行业的新项目开工与建设,但从统计数据来看,在被界定为产能过剩的行业中,只有水泥等少数行业投资增幅出现回落,其他多数行业投资冲动依然强烈。因此,下半年国家有关部门有可能采取更为严厉的调控手段,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进一步提高环保、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门槛,增加新建项目的审批(核准)难度。 (三)依然采取有保有压的“点刹”方式 2003年以来国家采取的“点刹”宏观调控措施,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从今年上半年表现出来的特点来看,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依然是固定资产投资,但投资方向却主要集中在部分传统的工业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建设项目、社会公共消费领域的建设项目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建设项目投资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下半年国家在宏观调控方式上,将仍然坚持有保有压的方针,在压缩传统工业行业(尤其是产能已经过剩或潜在过剩的行业)投资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新的形势,发电企业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对国家调控政策的敏感度 深刻学习领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深入进行研究,提高对国家政策的敏感度。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和电力产业政策,抓紧产业结构调整,为促进国民经济朝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善于合理规避政策限制,努力寻找市场机会加快发展。 (二)加大资本运作力度 实践表明,在本行业产能趋向过剩的阶段,往往是企业兼并重组的旺盛时期。国有大型发电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在经营管理方面具有规模效应,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电力供需形势趋缓的有利时机,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兼并重组已运行的发电资产,实现做强做大的目标。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 发电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或收购与电源及其相关的能源项目,既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也符合“走出去”的外经贸战略。在国内电力市场处于平衡或过剩的阶段,国内电力投资的边际效率将趋于下降,发电企业可以集中部分资金向海外扩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投资回报率。 (四)防范资金风险 在国家实施紧缩性调控政策的情况下,发电企业必须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手段;加大资金回笼力度,防止电费拖欠加重;科学安排用款计划,确保资金供应。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小幅升值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对于存在海外投资收益的发电企业,要采取措施防范外汇风险。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