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廉价药的救赎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2:09 第一财经日报
编者按 时下,医疗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也成为监管层“动刀”对象之一,为此,本报特不定期推出“医改视点”栏目,评述医改政策,碰撞医改新观点,同时,也欢迎读者踊跃投稿。 文/邢少文 曾有一项统计数据称,历史上国家发改委的17次药品降价使中国老百姓每年购买药物的金额平均只减少了2.5元。这听上去多少像是一个黑色幽默。 而另一个怪现象则是,不断降价之后,许多廉价老药却一个接一个地没落甚至消失,被层出不穷的“新药”所代替。 最近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抗癌老药环磷酰在全国医院的全面告急,引起各方的关注。(详见本报6月16日C3版相关报道) 针对此间出现的情况,有关部门终于展开了一连串对廉价药的救赎行动:国家发改委除了在第18次药品调价中调高部分品种的价格外,据闻也在酝酿廉价药提价药品目录,对一些利润空间不大,生产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临床出现短缺的廉价老药进行价格调整,意图调动各方的生产及使用积极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亦于不久前公布了《首批定点生产的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目录》,期望通过定点生产、定点供应,鼓励生产企业简化药品包装、变换规格从而保证以廉价的方式来促进一批廉价药的生产供应。 配合提价,各地也出台了一些廉价药不参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举措。如广东省在即将于明年推行的挂网采购中,就提出了廉价药可以不参与挂网采购的方案。原因是廉价药在经过国家降价之后,又经过药品招标环节的压价,更是无利可图,结果是中标后企业都不愿意供货。 更有浙江的零售药店打出吸引眼球的促销举措——成立“廉价老药销售联盟”,联合生产企业成立销售同盟,“批零合一”,即批发价等同于零售价,平进平出地售予消费者。 对消费者而言,这无疑都是利好消息。唯一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一家医院也提出来一个类似“拯救廉价药”的共同宣言。 而从一系列的救赎措施来看,廉价药的春天是否将要来临?这却是一个让人不敢肯定的问题。 新药靠推广,普药走量。多年药企的激烈竞争,制药工业显然已进入“以销定产”的发展阶段,依靠一个新药“重磅炸弹”就赚个盆满钵满的现象,至少目前在国内还是极为罕见。同类品种多如牛毛,在医院销售垄断的状况下,一旦利润微薄,就意味着在终端要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由于都是属于国家医保目录品种,政府定价范畴,完全缺乏灵活的市场价格弹性,这些药品一旦在医院失宠,其势就难以挽回,产品生命周期加速缩短。 而加速生命周期的撒手锏则是国家降价,一次降价远比一次产品的自然淘汰厉害得多。 解决国家定价和终端使用,才是拯救廉价老药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在国家定价中尽快引进和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估体系,避免不合理不科学的降价无法体现甚至破坏药物价值。同时,将这一体系引入医疗保险报销、医院临床用药规范领域,降低患者总体药物支出费用。 二是理顺医疗体制,破解以药补医、过分趋利化的格局。推行医院阶梯用药制度,规范医生处方行为。 如若不从两头解决问题,提价、免招标这样的方式只能在有限程度上促进,或延缓廉价药的衰亡,而不是挽救。而且,难保新的一批廉价老药不会在新一轮的降价之后再度濒危。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