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莫里斯-斯特朗:依靠市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环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1:38 第一财经日报

  为完成《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发达国家在5年承诺期内,每年将通过CDM项目购买约2亿~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中国将可以提供所需的一半以上。按照目前CCX的交易价格计算,这是一个4.5亿~9亿美元的市场

  本报记者 胥会云 发自上海

  作为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和重量级的环保人士,莫里斯·斯特朗(Maurice.F.Strong)再一次来到上海,在第五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就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问题做了演讲。

  走下台来,这位70多岁的老人忍不住有些“抱怨”:参加会议的专家很多,但是金融和企业界人士太少。而他一直认为,只有通过工商业,通过市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环保。

  莫里斯现在正在做一件他认为正确,而且又能赚钱的事情———气候交易。

  能做正确的事而且能赚钱

  目前莫里斯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的副主席,同时他也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尽快成立一个类似的交易所。

  CCX是世界上第一个综合性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减排贸易组织体系,2003年由14家包括杜邦、福特、摩托罗拉等大企业自愿组合而成。目前该交易所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六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会员已经增加到了200多个。

  这些自愿参与的成员,必须作出承诺:在2003年~2006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减少1%。到2010年,原始成员国必须减排6%。如果届时不能达标,将受到相应惩罚。如果提前实现减排,则可以将多余的指标出售给那些不能达标的企业,指标的价格由市场决定。

  以二氧化碳交易为例,每100吨为一个交易单位。从CCX2003年12月12日的第一笔交易至今,二氧化碳的交易价格已经从每吨不到1美元,上涨到了4.5美元左右。

  不仅价格在不断上涨,交易量也在不断增加。“仅仅今年5月份,CCX的交易量差不多达到300万吨以上,这是去年一年总量的2倍。”莫里斯说。

  “我并没有劝说他们加入交易所,我只是说,这里有机会。”莫里斯说的机会,就是交易所的这些成员,可以通过减排指标的交易,降低减排成本,同时产生一些经济上的收益。而这个机会,显然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

  2004年CCX在欧洲建立了分支机构———欧洲气候交易所(ECX),CCX拥有其51%的股份。目前欧洲差不多80%~90%的温室气体交易,都是通过这些交易所进行的。2005年CCX又与印度商品交易所(MCEI)建立了伙伴关系,之后还建立了加拿大气候交易所。

  现在,CCX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今年6月底,CCX的主席曾经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宣传气候交易,力图推进中国建立类似交易所的进程。莫里斯也是一样,他“抱怨”参会的金融企业界人士太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这些人士能够更好地理解气候交易的经济价值。

  莫里斯表示,由于中国现在大量依赖化石能源,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他进一步解释说,美国曾经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从1980年的1700万吨下降到了1030万吨。这种减少可以每年带来1200亿美元的收益。

  根据《京都议定书》中的规定,在2008年~2012年的减排“承诺期”内,应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在1990年水平上至少要减排5%。各国可以通过联合履约机制(JI)、排放交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来实现目标。

  这将成为中国的一个巨大机会。为完成《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发达国家在5年承诺期内,每年将通过CDM项目购买约2亿~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中国将可以提供所需的一半以上。按照目前CCX的交易价格计算,这是一个4.5亿~9亿美元的市场。

  期待中国式的交易机制

  关于在中国建立气候交易所,莫里斯说,已经有了很多感兴趣的群体,尤其是中国政府的最高层领导也开始关注这个项目。

  “交易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会有突出的贡献。当人们交易的时候,他们会认识到这里面有经济收益。气体交易机制的存在,会帮助人们更多了解这个项目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江家驷告诉记者,他认为CDM或者气候交易进入中国正当其时。原因就在于“十一五”规划非常明确要求的降低能耗,并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而此时如果通过CDM、气候交易所,就能够在降低能耗的同时获取收益。“我想这是一个双赢的状况,我确信如果今天有很多商人来的话,没有人会希望错失赚更多钱的机会。”江家驷说。

  莫里斯说,CCX已经做好准备和中国的合作方进行合作,建立一个适合于中国的交易所。“我们有同样的目的,但是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体系。”比如,美国的体系是自愿的,美国并不是《京都议定书》的成员,而每一个欧洲的交易所,他们是建立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之上。

  “交易所应该是中国人自己运营自己所有的。”CCX形成了最初的框架和运作流程,不过莫里斯表示,中国政府可以决定保留多少,改变多少。

  莫里斯称,他希望中国建立起来的交易所,首先是一个纯粹的内部市场,是为中国自己的市场,因为中国自己的企业也需要从其他企业购买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之后再不断扩大,和世界市场连接起来。“这是一个全球性的事务,需要一个全球性的交易网络。每个交易所必须要成为全球网络的一个环节。”

  交易所一旦建成,可以成为知识和技术交流的中心。“我相信上海也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非常独特的机会,在建立全球金融中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工商业是解决环保问题的重要途径

  莫里斯坚定地认为,工商业是解决环保问题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莫里斯不仅在环保领域承担了各种职责,他也曾经是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的总裁、加拿大电力公司总裁、北美最大的公共事业公司———安大略水电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莫里斯说道,他曾经在电力公司做老板时,企业亏损严重。于是,莫里斯提出要提高能源效率,开展庞大的节能项目。这一招帮助公司在减少污染的同时,提高了利润。“作为一个生意人,我有实际的经验,在帮助企业死里逃生的同时,提高环境的质量。”

  “我不会说我仅仅是一个商人或者环保人士,我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这就意味着我用商业去现实地达到环境和社会的目标。”

  谈到1972年他任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秘书长时,联合国召开的第一次环境大会,莫里斯也谈起了由此开始的中国之旅。从那时开始,他开始和中国同行合作,积极参与中国的环保进程。

  莫里斯与中国的渊源,也发端于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莫里斯从她那里知道了中国,并于1953年首次来到中国。

  “如果全世界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中国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中国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我认为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们完全有可能做正确的事情,而且能够赚钱。”莫里斯自信地说道。莫里斯·斯特朗

  档案

  ●1929年出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后来定居多伦多

  ●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从1972年到现在,曾8次当选联合国副秘书长,被人们称为“地球工作者”。参与制订了著名的《地球宪章》

  ●1970年~1972年,出任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秘书长,将全球环境问题第一次正式提到国际议事日程上来

  ●斯特朗委托哥伦比亚经济学教授芭芭拉·沃德和洛克菲勒大学微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牵头组织一个独立的专家小组,为大会正式决策提供背景资料。58位世界一流科学家提交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这份报告与《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并称为“环保史上的经典之作”

  ●1992年,担任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峰会的秘书长,同时兼任联合国的副秘书长

  ●目前,他是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资源研究院(WRI)的董事会成员

  声音

  我用毕生的经历改变人们的环境意识,但是现在我致力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相关报道

  对话

  莫里斯

  《第一财经日报》:你一直在推动中国建立气候交易所,但是目前中国很多条件可能并不具备,所以是不是应该等中国条件成熟以后再谈气候交易比较合适?

  莫里斯:有什么理由可以等待吗?

  事实上,很多的工商界人士已经做好了准备,例如中国就成立了中国企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有很多企业参与,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对此发生兴趣。我有一个很好的中国朋友,用自己发明的技术生产无污染的焦炭,他是运用环保方式生产焦炭的最大焦炭生产商之一。

  就像中国的政府,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是利用市场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可持续发展也要利用市场体系。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人们都担心,发达国家大量地把重污染企业放到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污染不断加重?

  莫里斯:我现在努力推广气候交易,是因为它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取经济利益,同时降低污染。当然也可能走向极端,如果跨国公司仅仅是把他们的污染企业放到发展中国家。因此必须平衡地来做这件事情。

  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尚未过于工业化的优势,发展一些污染少的工业。

  《第一财经日报》:从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环境大会至今过去了30多年,你觉得你推动的环保工作,是更容易,还是更困难了?

  莫里斯:我是一个巨大的失败者。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还是在继续恶化下去。

  很多问题必须在下一个30年得以解决。我们现在所做的,将决定人类的未来,中国在其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断来中国的原因。

  中国的能源消耗虽然在不断减少,但是现在每单位的能耗还是日本的10倍,是美国的3倍,这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巨大的负担。在这一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差距,中国必须消除这个差距。

  30多年前中国几乎很少人关心环境,除了少数一些人和一些核心的领导人,尤其是

周恩来。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胥会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