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超市牛奶专柜成厂商PK台 价格战导致利润急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 01:07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肖可 北京报道

  周末,北京的一家超市里,一名乳品厂的促销员正在起劲地吆喝:“买一送一”。在他的旁边,另一家企业的产品也挂出了相似的招牌。946ml鲜牛奶“买1送1”标价为5.9元,折合500ml仅售1.5元;袋装227ml牛奶,标价是0.88元一袋。如果你有心多走几家超市,会发现有些厂家的鲜奶价格跟瓶装水的价格也差不了多少了。

  几乎所有超市的牛奶专柜都成了厂商的“PK台”,这一点儿也不新鲜。不过让这些厂商头疼的是,价格战打了多少年,似乎也没有真正把那些小企业挤出市场,甚至那些刚刚挤进来的企业,也马上祭起了价格战的大旗。

  没完没了价格战

  “是牛奶这种保鲜产品的特性决定的。保鲜产品有保质期,如果销售不好,就得赶紧降价销售,总比砸在手里好。”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说,家电价格战厉害,至少不怕过期,而牛奶一过期,即使降价也没有人要了。

  不过这并非牛奶业价格战的惟一原因。这个行业的利润丰厚一度吸引了众多投资者。1998年以来,中国奶业发展迅猛,年最高增速达20%~30%。几年下来,中国乳品企业扩张到了1600余家,而且还有新的进入者在争取获得自己的空间。

  “大企业从来都是进攻者。”东方艾格的乳品行业分析师陈渝说,最初做全国市场的时候,每到一个新市场,价格往往是利器之一。竞争初期,品牌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价格成为很关键的因素。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在广州、上海和北京等一线城市,近几年牛奶消费的年增速达到20%~30%,不过这些地方也是竞争最为惨烈的地区。“最初大家都看好大城市市场挤进去,但是价格战打来打去,现在变成利润最薄的地方。”

  尽管如此,但退出一线城市是企业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光明常温奶事业部经理梁永平认为,这是大多数企业的心理,“哪怕用其他市场的利润来弥补呢。退出这么重要的市场,不就意味着失败吗?”

  正常的商业逻辑是,价格战会挤走那些作坊式的企业,提高市场集中度。

  不过,投资者期望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截至2005年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乳品业中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只有12家,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360家。

  企业利润也在直线下降。以现在的价格估算,1升鲜牛奶的价格在3元上下,而普通瓶装

纯净水的价格一般是500毫升一两元上下。总算还是奶比水贵吧。不过,要保证牛奶品质,原奶的收购成本是降不下来的,由于奶源本身的充足程度和质量不一,南北方收购价格存在差异,广州可达4元/公斤,上海2-3元每公斤,内蒙1.7/公斤。对于某些企业而言,那纯粹是卖的更多,亏得更多。

  而且,从1998年至今,能源、包装材料、原奶等原材料价格都在不断上涨,而牛奶的价格却是越来越便宜。

  所以,不难理解,2005年,纯牛奶的利润下降到只有2%~3%,而在2002年,行业平均利润率6.8%,2003年是6.1%,2004年是5.4%。

  这或许是那些价格战的发起者没有想到的事情。由于牛奶的保鲜要求,长期以来,地产地销都是牛奶经销的重要模式,很多乳品加工企业的前身都是当地的国营食品厂或者国营农场,一旦企业退出市场,下岗工人再就业、退休工人的社会福利等都会成为问题,这或许是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都没有打出新天地的原因。

  不过,事情正在悄悄起变化。

  “价格战是两败俱伤,我们企业不以价格促销为主要竞争手段。” 伊利的一位经销人员说。

  “前几年看上去很热闹的价格战因为大企业不太热衷,也没有那么受关注了。”陈渝认为,大企业们更热衷的是产品结构调整、整合奶源、品牌营销等为未来积蓄力量的事情。

  7月,蒙牛巴氏奶悄然在江浙一带试销,迈出了常温奶向更高利润的巴氏奶领域的第一步;伊利2006年计划27亿建立奶源基地和生产基地,扩大利润更高的酸奶产品投资。与此同时,蒙牛的LABS,伊利的LGG益生菌,都是花数亿重金购买的功能性益生菌,希望借功能性产品,继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在全国冷链建设最为完善的光明继续新鲜策略,推出AB100益生菌酸奶等功能性产品,下一步任务则是以现有建厂的城市为中心,把冷链向下渗透,把产品卖到二、三级城市。

  甚至有企业开始寻求价格的谈判权。

  光明乳业是目前惟一一家承认涨价的国内企业。从7月1日起,这家公司在上海销售的部分产品上调价格,平均涨幅在5%左右。

  这是一个大胆的举动。不过,在选择涨价区域上光明显然做了仔细考虑。上海是光明的大本营,品牌忠诚度最高。据光明自己的统计,提价半个多月来,产品在销量上并没有受到影响。

  但是大多数国内企业还是不敢轻言涨价。品牌忠诚度不够,缺乏对价格的决定能力,一旦涨价,就面临市场缩小的危险。要完全杜绝价格战,大企业们也不能坚决地说不。

  谁坚持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最后的胜利者才可能弥补之前的亏损。为了能够坚持到最后,大企业已经动身去寻找新的利润点,随着一线城市竞争的惨烈和市场饱和,包括伊利、蒙牛等企业都开始向下走,开拓二、三级城市。

  具备一定品牌优势的大企业不再单纯依赖价格利器,倒是面临对手压境,被动降价的当地产的二线品牌处境最为艰难。在产品线布局、资金实力及市场拓展能力上均落后于一线品牌,惟一能做的就是更低的价格。

  于是,新的价格战又开始了。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