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白明和他的碎片博物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 21:03 财经时报

  □ 本报记者 刘巍

  从崇文门地铁东南口出来,向南左转,走过长长的、刚刚翻新不久的花市大街,一路鳞次栉比的店铺不知不觉间就让人忘记了走路的疲累。尤其是,路两旁不时出现的高贵典雅的茶艺馆的精致门面轻易地就让你精神抖擞。远远地,“睦明堂古瓷标本博物馆”所在的“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大楼上的斗大金字就映入了眼帘。

  “睦明堂”位于大楼的地下一层,入口处仿佛足球体育场的球员通道。一拉门,“叮叮当”一串脆响才让你注意到头上原来挂着一挂风铃。当我顺着楼梯回旋而下,早有热情的店员老远的带着微笑来招呼。

  “我其实是买不起陶瓷瓶子,才玩起了陶瓷碎片。”早已等候在茶座上的民营北京睦明堂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白明一开口就是一句玩笑。可是,当我身处这占地面积428平方米的空间,一边环顾展区、触摸区、饮茶区、研习区、阅览区的陈设,一边用手触摸着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的珍贵的古陶瓷标本的时候,才感觉到“拼对文明碎片,链接文化基因”的含意。

  “睦明堂”日常展出的中国古代陶瓷标本有1200件,而馆藏已达到5万件左右。这些古陶瓷标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白明自己“捡”回来的。这也为他在北京古玩圈赢得了“片儿白”的响亮声名。

  在自己47岁生日之前,白明完成了个人处女作《白门三代》一书的写作,该书主要记叙了白明的祖父、父亲和自己收藏文物的惊心动魄而又曲折离奇的真实故事,在1月已由华艺出版社出版,之前曾在新浪连载,一度引起了文物收藏界和广大网友的关注。在书中,白明详细记载了“片儿白”这个外号的由来:那时候白明刚从事文玩收藏不久,整天到北京三环以内的建筑工地去淘古陶瓷碎片,因为他第一个肯出钱买这些别人眼里的“碗碴子”,一来二去,几乎当时所有北京建筑工地上的有点商业眼光的民工头都认识他,结果他当初为应付捡破烂人的首领而随口编的一个称呼,竟然一直被人叫到现在,而且在京城古玩圈越叫越响。

  “随着自己收集的古陶瓷标本越来越多,办个博物馆与人共享的念头自然就冒了出来。”白明说,办博物馆不容易,资金、场地、人力、时间……一样都不能少!好在,因为周围朋友多,大家在日益告别老胡同,日益少见京城早年特有的碧水蓝天,虽然手头有了钱却日益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的共同感受下,几个好朋友合伙办个博物馆就水到渠成了。

  从1999年试开办至今,“睦明堂”已走过了7个春秋。白明说,多亏两个“特不开眼”的朋友姜宇、陈浩瑞一直往里面砸钱,不然,他这个极少有收入的博物馆早就关门了。他简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仅房租就要10几万,而员工工资、水电费、购买文物,哪一样不要钱?他说尽管门票只有10元,可参观者还是寥寥,他们惟有通过手头经营的一家文化交流公司,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讲座,以及给人做一些文物鉴定之类的业务才能多赚回些钱,可是,“靠博物馆本身赚钱,那简直是异想天开。”

  白明认为,博物馆是一个文化产业,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人文素质水平。在北京这样有3000多年历史的人文古都,民间博物馆只有10几家,数量实在太少。他相信,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精神追求的不断伸展,喜欢陶瓷文化、喜欢收藏的人会越来越多。“我收藏的陶瓷大多数源于老北京,可以说这些碎片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

  有故事的白明眼下没闲着,在繁忙的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的一份“公差”之外,他还抽空刚刚完成了第二部书稿《打眼》,还准备推出“人眼”三部曲的另两部《开眼》和《掌眼》,想把他家族的丰厚的百年收藏经验与众分享。“这第二本书主要就是给时下的所谓‘第四次收藏热’泼冷水,把我和我周围朋友买文物时上当受骗的惨痛教训公之于众,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辙。”白明说,他很怀疑《鉴宝》这样的电视节目的真实性,中国民间哪来那么多文物?我们收藏了20来年,一年能见到一两件真品就不错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4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