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以永乐为鉴:类家族企业难以胸怀天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 17:25 东方早报

  陈华

  过去的一天里,国美电器(0493.HK)合并中国永乐(0503.HK)一事充满了戏剧性。知情人士透露,国美与永乐合并案横生变故,谈判已突然中止。但在笔者看来,永乐及它的“掌舵者”陈晓已陷入“出售”窘境,无论这笔交易最终是否成功,这个事件都显现出多重标志性意义。

  首先,它的出现宣告中国家电连锁业已从“跑马圈地”阶段正式进入资本整合时代。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镜鉴意义,再次提示相关企业在做大之路上,关注适应约束条件变化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母题。

  笔者认为,永乐之败败在“内功”不足上,怪不得任何人。作为上海最大的民营零售企业,永乐的辉煌宛在昨天。2004年9月,它赢得国际资本大鳄摩根斯坦利5000万美元注资,那时的陈晓自豪地宣布:“永乐一家的利润,比国美、苏宁等连锁巨头的利润之和还多得多。”凭借雄厚资金的支持,永乐快速“攻城略地”,鲸吞广州东泽、河南通利、四川成百家电、厦门思文、台湾灿坤甚至北京大中等多个同行。2005年9月,永乐成功在香港上市,陈晓站上事业的巅峰。

  正如一个胃功能不强的人突然吃得太多难以消化一样,永乐的经营也随着收购公司的增加而不断出现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大肆收购外地企业,永乐一直面临难以逾越的人才瓶颈。人才问题又要归根于永乐管理人员体系“先天不足”。陈晓发迹于上海南汇,当初的创业人员、股东也大多是南汇人。由于历史原因,整个永乐的管理团队被“南汇”籍干部牢牢掌握,“外人”很难在这个体系中得到提升,极大地影响了管理团队升级。虽然上市前,陈晓也看到了管理体系上的弱点,高调到香港“选秀”,并且相继聘用了几位外企高管。但“南汇”系势力已“尾大不掉”。

  缺乏高质量的管理团队,更谈不上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自然很难创造良好效益。永乐上市后的2005年年报显示,其盈利完全靠规模扩张获取。2005年,由于竞争加剧和网点增加的摊薄效应,永乐同店每平方米销售额下降了2.8%,毛利率也下降0.6个百分点至6.9%。只是因为网点增加,其供应商赞助一项大涨134.7%,永乐由此获得的收入就高达6.25亿元。由于业绩不被看好,永乐股份惨遭投资者“抛售”,股价从最高时的4.3港元“沦落”到跌破发行价,市值缩水超过六成。

  有业内人士替陈晓惋惜,认为他中了摩根斯坦利的“圈套”。如果没有摩根斯坦利的进入,永乐不会这么快就套上出售的“草标”。然而,资本的本性便是逐利,摩根斯坦利的举动无可厚非。

  其实,背靠中国内地年销售额4000亿元庞大家电市场,家电连锁业深受

资本市场追捧,“终端为王”的现实更是让中外投资银行看好大型家电连锁商。苏宁在内地中小板市场的股价一再创出新高,市盈率高达45倍;黄光裕也借势成为“内地首富”。大的业态被看好,但对具体企业而言,永远存在优胜劣汰铁律。在此,笔者善意提醒国内零售企业,争当“中国沃尔玛”,漫漫征途还需“内功”至上、好自为之。

小调查

国美如果成功收购永乐,对中国电器零售业将有什么影响?

将会引起家电零售业的大并购
不会导致其他并购发生,但是会加剧行业竞争
没有太大影响

你认为国美会否成功收购永乐?

不会
说不清

你认为国美是否是恶意收购永乐?


说不好

订阅东方早报请登陆东方早报网站或拨打8008208696;优惠多多、实惠多多、资讯多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6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