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大而不壮 本土汽车企业缺造血机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 17:24 财经时报

  冯淑娟

  与世界前100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比,中国“零部件百强”的销售收入与之相差10倍以上

  日前,一份“2005年度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排行榜出炉。

  据评选者声称,他们当初评选“零部件百强”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知名企业的品牌认知度,促进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战略重组。然而,经过两届评选后,他们发现,现实离他们的愿望还有很远的距离。

  《财经时报》记者采访发现,正如评选者所言,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远非如这份榜单上显示的那么“强大”。大部分本土企业不仅“贫血”、“缺氧”,尤为令人担心的,是缺少“造血”的机能。

  “胖”而不壮

  这份排行榜是由两家权威机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一起评选并发布的。协会理事长蒋雷介绍,他们此次排序的惟一依据,是企业的销售收入一项指标。

  令评选专家们苦恼的是,他们无法把国外企业在评选时常用的一些指标列进来,如利润、社会贡献度、社会责任等。

  比如,如果以利润计,很多企业将被扫出此榜单。原因是,很多上榜企业的销售额看上去很高,却几乎没有利润,不少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

  至于另外几项指标,评选者也没有考虑列进去,因为“中国企业离这些还很远”。

  据介绍,今年的评选,除了本土企业和合资企业外,首次将外商独资企业纳入了排名范围。将合资和独资企业两项相加,外资企业占据了“百强”中的54席。这使得人们有了新的发现:外资企业已占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半壁江山。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认为,外资企业占据中国零部件业的主流地位,表明本土企业遭遇到极大的竞争挑战。本土企业大而不强、“胖”而不壮的现实,将进一步拉大中外企业间的差距。

  本土零部件企业真的很大吗?对比全球零部件企业前五名与中国零部件企业前五名,很难让人得出肯定的结论。以2005年的销售收入为例,世界第一的博世公司为497.59亿美元,中国“零部件百强”排序首名万向集团为252.1488亿人民币。

  据不完全统计,与世界前100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比,中国“零部件百强”的销售收入与之相差10倍以上。而且,除了普遍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外,随着主机厂年年压低采购成本,企业的盈利空间日渐缩小,生存环境恶劣。

  “粮草”之忧

  南方一家零部件公司在“百强”名单上赫然有名。《财经时报》记者采访该公司老总,却得知他正在发愁。其主要客户是家中外合资企业,即将上马自己的同类产品配套厂。此事直接威胁到这家零部件公司的生存前景。

  业界人士反映,由于整车企业大多是合资公司,本土零部件企业在其配套时,受到限制和排斥的现象越来越多。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资已没有更多政策上的限制,这使得外商投资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策略发生变化:从合资到独资,从参股到控股,从占据市场到垄断市场。

  南方那家零部件公司的老总用“孤立无援”,来形容自己企业即将面临的困境,这反映出本土零部件企业目前的窘状。“百强”尚且如此,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更是不容乐观。《财经时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表明,无论是在提高自主研发水平上,还是在融资方面,许多企业举步维艰。

  以那家南方公司为例,老总介绍说他们每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资额达到销售收入的4%以上。这在本土企业中已是十分高的比例。一项调查显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普遍占销售收入的1%以下,而国外企业这一比例一般在4%左右甚至更多。

  研发投入不足,使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也受到遏制。

  据了解,研发投入较低与企业融资难有很大关系。相当一部分本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融资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金融机构关注的基本是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而对以民营和私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支持不够,这导致不少零部件企业在遇到好项目时,往往因为缺少资金而望洋兴叹。

  重组之难

  6月的一天,浙江某零部件公司的陈总来到山东某地,与一家同行企业进行谈判。经过朋友的牵线搭桥,这两家公司决定携手,以联合的优势做大产品市场。

  然而,由于利益分配方面没有达成一致,合作协议最后没有签成。这位陈总对《财经时报》记者表示,他还要努力再谈一次,因为他感觉,仅靠自己企业的实力在市场上做得很吃力,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出路。

  类似这样的联手,目前在中国的本土零部件企业中还不很多。据分析,囿于同业竞争和技术秘密的顾虑,很多企业不愿走联合或者并购之路。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考虑这种方案。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大而不强的症结,在于规模太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改变现状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走兼并重组之路,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增强竞争实力。

  对此,中国政府的管理部门已多次表态,要促进零部件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企业间的重组、联合势在必行。但企业的普遍反映是,缺少实质性政策支持,仅靠个体企业的自觉行为,这样的目标难以实现。

  不少零部件企业走出去购并国外企业,却对家门口的兼并望而生畏。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地所谓“支柱产业”的保护性扶持,更使购并重组的实施难上加难。于是,在当今国际购并重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中国汽车零部件业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4,5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