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看着挺美 却经受资金瓶颈煎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13:05 千龙新闻网 | |||||||||
庄稼、鱼塘和禽畜,这三种不同产业类型下的产物,成了贵州铜仁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元素。依靠着这一模式,这里的农业实现了“自给自足”;同样是这一模式,也让这里的农户们体会到了“赚钱”的快感。但如今正值收获的季节,却经受着资金瓶颈的困扰。 鹅毛牵出的循环经济链
“鱼塘旁边睡白鹅”,在贵州铜仁的许多山村里,这已成了随处可见的一景,在这景观背后,正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农业循环经济链。在这个循环经济链里,鹅的粪便一部分直接进入鱼塘,成为鱼食;另一部分被人工收集后加工成鱼饲料和农肥,其中鱼饲料仍可以供来养鱼,而经加工过的农肥又可以用于种植鹅的饲料——青饲。 记者在贵州铜仁地区还看到,这里的沼气灯、沼气灶、沼气肥十分常见,而农户用的沼气,其主要来源就是包括鹅在内的禽畜粪便。 很难想象,普通的鹅在这个循环经济链里能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而这个循环经济链产生之初,竟缘于对鹅毛的需求。 袁慎明,贵州铜仁市川主科技助农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铜仁地区大鹅循环经济链的缔造者。8年前,他创办了成都市鸣鸿羽绒制品有限公司。2003年,应贵州省铜仁市人民政府的招商,已经做大羽绒羽毛生意的袁慎明来到铜仁,创办了铜仁市川主科技助农有限公司。川主公司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通过四川白鹅的养殖推广,带动铜仁地区及周边地区农民共同致富,最终完成种养殖业、羽绒加工、鹅肉深加工、饲料生产的产业链条。 成就一番事业,势必要经过困难和挫折的洗礼。川主公司进驻铜仁之后,立即着手四川白鹅的养殖推广,而当地的农户从来没有养鹅的习惯,更谈不上技术和经验,所以2004年对该地区养鹅业来说,注定是要经历阵痛和失败的,农户没有形成科学养殖习惯,导致鹅苗成活率低下,亏损严重,极大地打击了农户的积极性。所幸在政府和川主公司的努力之下,养鹅户逐步积累了养殖经验和养殖技术。铜仁市养鹅业经过三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现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部分农户已通过养鹅取得了较好的回报。2005年,该公司完成了83万只商品鹅的养殖任务,基本达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带动了2000多户养殖农户,获利上万元的就有200多户,2万元以上的有21户。为发展壮大养鹅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该公司凭借着“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独特运营模式,其主营业务已包括羽毛羽绒加工、商品鹅养殖、商品鹅宰杀及饲料加工销售等全套产业。预计到今年年底,种鹅养殖户发展到400户,种鹅群1.5万只,种鹅户的养殖规模达到100至250只。一旦项目建成达产,将带动8000至20000个养殖户,年出栏商品鹅400万羽、加工羽绒2200吨,产值达三亿元以上。 畜牧兴农梦 处于云贵高原的贵州,发达的畜牧业一直支撑着该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袁慎明的川主公司以其400万只商品鹅的发展规模,被认为是贵州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 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以贵州铜仁为例,为了将白鹅养殖产业做大作强,铜仁市委、市政府从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专门成立了养鹅管理办公室,与川主公司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实施公司促基地带农户的发展策略,与养鹅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牲畜粪便的处理问题。于是,当地政府根据地方农业特点,决定变废为宝,在当地建起生态养殖小区,推行“畜—沼—粮”、“畜—沼—果”、“畜—沼—菜”等科学种养模式。生态养殖小区的推行,促进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既提高了养殖效益,又改善了人居环境。而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循环和产业体系的良性互动循环,也实现了产业最大增值和农民增收。 资金短缺痛 农业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圆了贵州农户的“发财梦”,而作为循环经济链里重要一环的养殖业,却时刻被资金短缺所困扰。 “9月份就是鹅的回收期了,养殖户们也企盼着这一年能有个好的收益,然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收购资金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鹅产业的发展。”川主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尽管公司已投入了三四千万的资金,但随着种鹅和商品鹅的规模养殖,服务和配套设施必须进一步加强,仍然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来保证整个产业链条的正常运转。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川主公司以其发展规模和经营模式赢得了部分银行的信任,农行铜仁地区分行及建行铜仁地区分行分别给予了不同额度的信贷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也已经为川主公司注入800万元信贷资金,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中小企业融资难,农业产业化的中小企业则要在融资难前面加上一个“更”字。据了解,九成以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长期以来受到流动资金短缺的困扰,企业难以做强做大。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研究院教授、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专家吕忠孝分析认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帮助了农民脱贫、就业,带动了地方加工业的发展,但银行囿于评估能力低等因素不愿对这些企业放贷,阻碍了企业发展。企业除了可以考虑拓宽融资渠道外,还应该在提升企业规范化、规模化方面下功夫,摆脱作坊式、家庭式生产模式,以符合银行放贷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