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生于忧患:看得见的手搭建自主创新孵化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 15:13 21世纪经济报道

  丘慧慧

  深圳二线关外,宝安区龙华镇,“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锦保税区工厂”大门外日复一日“流趟”着似乎永远不会枯竭的“找工”的年轻人。统一工装的工人与川流不息的大货柜车一起进进出出于这个据称全球第一“代工王”的加工基地。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市政府极其“大方”地在当时还人烟罕至的宝安区龙华镇辟出大片工业土地引进台湾高科技企业龙头老大鸿海科技落户深圳时,并没有想到,富士康日后的成长速度,让深圳市仅仅在十几年后土地资源就开始捉襟见肘:一方面,富士康对于支撑深圳庞大的经济总量来说越来越不可或缺,2005年,富士康出口额为100.4亿美金,几乎占了深圳市全年电子产口出口总量的1/5。此外,富士康在中国的年产值高达2000亿元,年年蝉联中国出口冠军。另一方面,年销售额平均增长几百个亿的富士康对土地的“饥渴”日甚一日,富士康在深圳的工厂十几年内由1家变为3家,工业用地超过150万平方米。

  面对这样一个还在急速膨胀的出口“大户”,深圳市当然想继续大力支持,但又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虽然,产值极其庞大,但由于享有外资出口加工优惠,富士康去年缴纳的财税仅16亿元;深圳市目前可以开发的规模用地奇缺,在土地方面已经很难继续加大对富士康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进出富士康的工人高达14万人次,但其中的技术型人才所占比例甚少。

  相映成趣的是,距离富士康不远,占地1.3平方公里的华为,拥有4万多名高级技术人才,去年产值460亿元,创税则达49亿元——华为模式让深圳的官员们陷入反思:深圳及其周边地区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一跃,资源瓶颈越来越困扰着外源型经济的发展。深圳,需要更多像华为这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来冲破过度依附资源的困境。

  深圳面临的抉择,也是最早开放的广东面临的抉择。

  内在压力

  在2005年开始掀起的一场全国性的“自主创新”大讨论中,广东放低“身段”地做出评价,认为“广东总体创新能力不足”,这一共识的出发点来自于一种内部的自省与自觉。

  “广东技术创新能力不少指标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有一定的距离,创新能力虽然逐年有提高,但提高的速度与国内省市比较有减缓的趋势,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比较,差距就更大。”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谢明权评述说。

  广东的谦逊姿态说明,有关领导已经认识到一系列耀眼的数字背后,已经或明或暗显露出了危机:“十五”期间,广东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地方生产总值增速,2001年为9.5%,2002年为10.8%,2003年为13.6%,2004年为14.2%。“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显赫位置依旧保持,但广东已经明显地意识到,在过去五年中,在相当领域广东已经并不从容;结构调整方面,长三角优于珠三角,特别是上海已成为重要的芯片生产中心之一;在产业层次和产业地区集群的“档次”上,长三角的制造业一开始就跨越了单纯的来料加工生产模式,引来外资本地孵化,形成高层次的配套经济模式;从参加国际大循环的范围观察,珠三角参与的国际循环主要是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而长三角参与的国际循环则往往延伸到欧美地区。

  广东近期得出明确结论暗合了深圳官员对诸如“富士康模式”的疑虑。广东科技厅研究员路平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广东经济科技在高速增长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因为广东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得到解决。路平认为,“广东外部形势逼人,内部发展的态势更值得注意”。

  2004年广东外贸出口总额1915.58亿美元,但从类别看,加工贸易出口1456.18亿美元,占76%。这意味着广东在国际分工中更多承担的仍是加工、装配基地的角色。目前,广东规模以上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已近万家,但在广东建有R&D机构和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据广东省科技厅在深圳、

东莞、佛山三市调查,三市规模以上外资工业4666家,但建有R&D机构和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只有262个,仅占企业总数的5.6%,90%以上企业的研发活动放在境外。

  路平认为,富士康之于深圳的困惑,让广东看到,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具有不可持续性,正像深圳土地资源的缺失给深圳后续发展带来的困扰一样,“广东本身并不具备自然资源的优势,这些年来,广东所凭借的只是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和引资的便利条件。”从引资优势看,广东由于毗邻港澳,25年间实际利用外资1800多亿美元(约70%为港资),但是引资的便利恰恰让广东人片面地强调这种比较优势,而忽视了信息、知识、人力资本的培养,这就很难适应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不利于IT产业的技术创新。

  突破资源依赖型困境

  广东电子商会常务副会长姚荣城充满忧虑地认为,广东的现状是“规模很大,成绩不小,后劲不足,问题不少”。

  近日完成的《广东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比较》,首当其冲地点到上海:上海市提出,科技进步是振兴上海的“华山天险一条路”,并为此制定了《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于2004年初正式启动实施《科技创新登山行动计划》。上海已经先于国家将科技兴市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略。

  近年来,长三角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增幅始终保持在30%以上,增速快于珠三角,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带。上海市工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到23%以上;此外,上海、无锡、杭州已被确定为国家级IC制造和设计产业化基地。另外,在LCD等大型高技术项目上,长三角先人一步的魄力也让曾经站在中国产业“前沿”的珠三角有些神伤。

  广东省科技厅认为“广东的创新能力虽逐年提高,但提高的速度与国内省市比较有减缓的趋势,与世界行进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比较的差距就更大”:作为国际衡量知识创新能力指标的R&D/GDP,广东只有1.34%,远低于美国的2.60%,德国2.50%,韩国的12.64%,日本的3.12%,甚至低于全国平均值1.35%。

  政府资金引导不可或缺

  在后发优势上的相形见绌,让广东重新审视自已的天然“缺陷”。姚荣城认为,追赶长三角、台湾以及日韩,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通过加大投入引入IC、LCD等大型高技术项目,带动人才、技术的储备。他认为,一个区域产业的提升需要全球视野下的尖端技术项目来支撑,“因为你的思维要跟着产品走,产品要跟着市场走,假如产品不跟市场走,你自己思维跟着市场走,这个是没有用的。”

  “重大项目需要政府资金的引导。”姚荣城说,珠三角目前在IC、LCD上已经落后于京沪等地,“‘十一五’期间是关键。”

  据广东省科技厅统计,广东省的R&D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占总资金的80%,政府资金只占9.5%,政府资金投入比例远低于法国(44%)、德国(32%)、韩国(25.38%)、日本(18.2%)等国家。企业的创新仍处于引进-消化-吸收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强。

  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广东创新能力的提升:1999-2003年,京沪与江苏政府头投入的平均增长速度远高于广东,浙江政府的投资增幅也比广东高出24%,“同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从10万元减为8万元再减为6万,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8万升为30万,预计将再上升到50万元。”

  对此,广东强调,要增强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政府对自主创新的引导和调控,构建创新型广东”。

  《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提出,2020年建成创新型广东,“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政府应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使我省科技经费投入增长幅度稳妥定地逐步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目前的水平,到2020年,全省科技经费投入要从2003年占GDP的1.34%提高到占2.8%,其中政府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全省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应从2003年的10%提高到30%以上”。

  政府投入的加大将平衡目前广东在R&D投入比上的尴尬,尽管广东目前R&D投入比例中,企业占80%,然而,广东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在全国的地位却处于“两极分化”的处境:在全国的测评中,总体上广东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得分高于全国平均分数,其中华为等12家公司高于全国平均值,除华为外,中兴、广东无线电、广东风华、TCL等一批企业名列前50名,除此之外,近半企业都排在百名之后,更多企业则在全国平均值以下;在全国技术开发额支出前100企业中,广东省仅有3家家电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开发支出额总和为8亿元,只占海尔集团支出额的39.81%。

  《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对广东大多数企业作出“逐利性”过强的评价。该报告认为,按照韩日的经验,政府资金投入,将会对社会资金、企业资金起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广东要重塑创新文化,优化创业环境。

  广东主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况

  1991年、1993年国务院分别批准设立了深圳、中山、广州、惠州、佛山、珠海等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1/9)。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此,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达到了16个。

  多年来,经过不断的努力,广东省高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以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广东省高新区已经成为广东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产地。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区内工业总产值的67%以上,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34%。其中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447亿元,占全省高新区的87%。为加快发展,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广东省各高新区明确发展重点,积极打造产业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如广州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深圳的通信设备制造、软件产业、生物制药,珠海的集成电路、软件产业,惠州的手机、高清电视,中山的健康产业等,这些产业高新技术相对密集,规模较大,已成为当地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逐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基地

  广东省高新区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吸引优秀人才前来创新创业等方式,大大提高了高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目前,广东省国家级高新区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为317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134个。截至2004年底,广东省高新区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14000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为13063件,占全省高新区90%以上。国家级高新区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6384件,占总数的48.9%。广东省国家级高新区累计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数达到600项,占全省高新区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的90%。

  集聚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广东省高新区现有一定规模企业4000多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000多家,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约400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300多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52家。广东省国家级高新区聚集和成长了一批以TCL、中兴、科龙等为代表的高科技龙头企业。广州高新区成功孵化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金发科技、金鹏信息、迪森热能、高科通信等仅仅以几万元、几十万元的资产创业,在短短的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产值数亿元,甚至十几亿元规模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深圳高新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企业竞相入驻,国内大企业有中兴、联想、长城、TCL、创维、海王、东大阿尔派等;跨国公司有IBM、菲利浦、康柏、奥林巴斯、爱普生、哈里斯、汤姆逊等。

  并吸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目前广东省高新区内从业人数约87万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0多万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30%左右。广东省国家级高新区有从业人数46万多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8万人,大专以上学历14万多人,占31%,本科学历7.6万人,占16.4%,硕士学历1万人,博士学历2700人,留学归国人员约1000人。

  创新广东精神要点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工作,把加快广东省高新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先后出台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其要点有:

  ●促进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鼓励科研机构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

  ●大力发展跨部门、跨地区的网络化技术开发协作,发展重点行业技术支撑网络,实现知识(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智力(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大力加强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集成,充分发挥社会上各种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资源、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优势,降低产品成本。

  ●支持和鼓励大企业自主投入,联合研究开发共性、关键性的前沿重大技术。各级财政科技经费和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对有关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财政的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资本

证券市场的融资作用。发展风险投资,鼓励境内外资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来粤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投身技术创新。允许各类科技型企业实行红股或股份期权奖励。产权所有者对有特殊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可奖励一定的红股或股份期权;对未实现任期目标或给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视情况扣除所奖励的红股或股份期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