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达能收购汇源股权 外资入股欲复制蒙牛模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 11:48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高素英 来源:中国经营报 和德隆不欢而散的汇源,去年3月与统一喜结良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看似没有波澜的合作却在一年后再生变数。 近日,汇源忽然高调宣布,法国达能、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荷兰发展银行及香港惠理
统一退出的背后 在这起收购中,统一蹊跷的退出原因对外界秘而不宣。去年3月22日,汇源分拆果汁业务与统一共同在英属开曼群岛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即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统一以303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合资公司5%的股权。按照汇源董事长朱新礼的说法,统一最终没有入主汇源的原因是合作没有得到台湾当局的批准。 然而据记者了解,目前统一企业集团在内地已投资了约51个厂,投资总额达26亿美元。显然对于汇源两亿美元的投入远远没有超过规定的界线。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汇源与统一分道扬镳呢? 从统一近两年一连串儿的收购动作不难看出其背后的野心,先是收购了健力宝贸易公司曲线进入健力宝,接着传出与华龙、完达山合作的消息,后又传出欲收购三元乳业。 事实上,除了曲线收购健力宝外,统一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收购可谓是“雷大雨点小”,与华龙共同投资6亿元成立的今麦郎饮品公司,并没有兑现最初宣布在北京建厂的诺言,市场销售的产品均是由台湾宏全代加工生产;而与完达山的合作也是一波三折,完达山内部员工透露,资金并没有完全注入。“直到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统一的钱也没进来。”朱新礼说。 证券界资深人士陈先生认为,统一有借炒作来达到股票上涨的意图。此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统一在内地的整体战略在发生变化,分拆饮料上市,对抗老对手康师傅,因为康师傅早在两年前在港上市。目前统一已经将方便面与饮料业务分开,并且加大了饮料业务的重组,而与汇源在开曼群岛注册的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也是为上市做准备,不过统一如果拿不到控股权的话,和汇源的合资上市将影响其整体上市计划。 朱新礼曾公开表示,引进战略投资者不会放弃控股权。 有报道称,统一计划集资3亿美元,最快或于今年底在本港上市,在港上市目的是加快内地业务发展。显然与汇源合资公司的上市无法实现其真正的扩张野心。 汇源蜕变胜算几何 而今,汇源找到了更强的靠山。 朱新礼寻求战略投资者之路颇为曲折。2001年3月,汇源和德隆合作,双方组建合资公司北京汇源。但两年后德隆陷入困境,2003年5月,汇源将德隆手下51%的股权买回来后已是负债累累。 达能中国区总裁秦鹏表示,投资汇源主要是看好中国果汁市场的发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达能主要从事饼干、水等业务,在果汁方面相对于统一的销售渠道来说并没有优势可言。 汇源内部人士透露:“寻找战略合作者的目的是为上市做准备。” 除达能外,另外三个战略合作伙伴美国华平、荷兰发展银行及香港惠理基金的投行身份,则使汇源转向资本运作成了公开的秘密。 汇源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举动与当年蒙牛和摩根斯坦利、英联、鼎晖的合作颇为相似。据有业内人士猜测汇源将来上市的地点会是香港。 “无论是投资公司还是基金企业,所要的结果是通过资本运作尽快套现,入股汇源后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汇源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投资战略专家陈伟表示。 外资入股欲复制“蒙牛模式”? 外资融入是否意味着汇源会成为下一个蒙牛,成为业界关心的问题。据了解,从德隆手里回购股权后,加上各地投资建厂,汇源的负债不少,解决资金紧张成当务之急。 尽管2004年初摩根斯坦利希望将他们的“蒙牛模式”复制于汇源,但是汇源并没有接受,理由是双方所签订合作协议是蒙牛在未来3年的年盈利复合增长不能达到50%,蒙牛管理层就必须将所持有的7.8%公司股权转让给摩根斯坦利等策略股东;若达到50%的增长幅度,摩根斯坦利等股东就将把同等数量的股权转让于公司管理层。蒙牛融资的豪赌对于朱新礼而言苛刻得有些不可思议。 与蒙牛引入战略投资者不同的是,汇源除了吸引了资本外,还吸引了产业投资者达能的参与,并且使其参股比例高达22.8%,显然朱新礼更看重产业投资者带来的希望。 虽然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秘书长赵亚利表示,中国果汁饮料的总产量已经占到整个饮料行业的20%。但是相对于中国乳业的发展来说增长速度要慢很多,且有多家企业来分食。在此情况下,如果融资采取豪赌方式将使汇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风险程度更甚于蒙牛。 红牛公司有关负责人士表示,从目前来看,利用资金的成本相对其他融资方式要低很多,基本在2%~3%,这也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合作方式。目前中国所有大的饮料品牌无一例外地都有外资参与,乐百氏、健力宝、娃哈哈。因为饮料行业从发展初期就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对品牌和资金要求较高。 在这个大格局下,要想有所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投入,产品研发、广告投入、渠道成本增长,同时还要应对竞争带来的利润下降。在此情势下利用外资成了迫不得已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