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文添 来源:中国经营报
7月1日,韩国爆发了演艺界千名导演和演员游行示威事件,抗议政府在美国的施压下削减电影配额。此前,韩国严格执行所有电影院必须每年放映146天国产电影的“银幕配额制”,而今则根据韩国国会改进案的规定,改为每年只放映73天国产电影。
值得玩味的是,中国影视市场也存在类似的“配额制”,而且在中国市场一再受到韩流和国外影片的侵袭下,“配额制”有加紧的态势,何以美国却没有向中国施压。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韩国演艺市场的遭遇也在潜移默化地向中国转移风险,毕竟中国潜在的市场巨大。
中国缩紧“电影配额”
韩国削减电影配额的动议由来已久,近几年韩国演艺界一片反对声。与此同时,寻找潜在的市场也是当务之急。
7月3日,中国各大院线经理均拿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一份《关于进一步完善国产电影发行放映考核办法》的通知。在通知中,总局将进一步加大对国产影片的扶植与管理力度。
记者获悉,此次广电总局出台的新办法明确规定,在2007年,全国各大影院必须完成国产电影的三分之二的放映时间,国产电影的票房必须高于50%,同时国产影片要高于60部,其中包括30部国家推荐必放影片。“新办法”目前还在各大院线负责人手里,尚未下发到各个下属影院。
实际上,新法的出台不得不与韩国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电影产业联系在一起。正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韩国配额制被削减,最后买单的或许不是韩国电影人,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观众,去年有超过150套韩国电视剧以及一些电影涌入中国,这给韩国带来了上百亿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韩国的市场却向中国紧闭,造成现实上的文化贸易的不对等。
广电总局此次“新办法”出台可谓是“用心良苦”,十分全面的考虑了片商的利益,旨在扶持中国国产电影的发展。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的国产片数量和质量不足以支撑影院的温饱,严格的放映规定反而降低了影院的灵活性。
北京新影联公司副总经理刘鸿鹏认为广电总局此次“新办法”对扶植国产电影立意是好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国产的电影远远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中国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三人的影片占国产片票房的一半左右,剩下的大部分国产片都在亏钱。
今年7月1日,新影联放映了国家为了配合节日推荐的9部电影,但票房加起来仅100万元左右,比同期上映的国外热点影片明显偏少。
记者从广电部门获得一组数据:从2003年至今,全国生产了320部影片,只有100多部进行了规模放映,其余200多部影片“失踪”,按每部影片投资200万元计算,至少是4亿元的亏损额,约占同期国产影片票房的八成。
美国为何没有施压
美国是以世贸组织为口实,向韩国施压,迫使其开放影视市场的。
刘洪鹏认为,目前关于配额制,美国人还不屑跟我们谈。相对于韩国成熟而巨大的影视市场,美国人还暂时没有把中国这块处在萌芽状态中的市场放在眼里。
去年韩国电影票房收入12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的票房只有16个亿左右。韩国电影在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2002年的48%上升到2006年上半年的66%。其热门电影《爱有天意》和《太极旗飘扬》的票房远远超过了《蜘蛛侠》等好莱坞大片。其中,《太极旗飘扬》在韩国创下了超过7亿元人民币的票房纪录。而中国2005年上半年的票房,才只有不到2亿元的收入。
由此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急于打开韩国的影视市场。
电影资深研究员叶长海认为,韩国政府政策的支持是韩国电影得以发展的力量,“电影配额制”是韩国电影繁荣的基础。除票房之外,电影后期产品是制片商收回投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在韩国,电影工业总收益的40%来自票房,60%来自于电影后期产品销售;但在中国,电影后期产品大多仍只限于音像制品的范围。
“我们需要加大对国产片的扶持,但决不能简单复制韩国模式——只考虑生产电影,而不考虑电影的销量和影院的承受能力。韩国模式成功的前提是电影质量整体水平的上升与进步,因此我国电影要合理调配资源,减少体制电影的产量,营造公平的环境,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操作。”叶长海说。
院线的自我补偿
因为国产片不足以支撑许多院线的生存和盈利,因此超越中影集团进口的20部进口大片之外的渠道开始越来越多。
担忧来自二线市场,“目前中小城市的二线市场管理缺位,很多电影院私自放片。还有些人会通过一些关系在国外短期租用一些电影拷贝,当然这些电影都是不在国家规定20部以内的,而且他们往往还会隐瞒票房,将相当份额的票房收入拢入自己的腰包里。”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
二线市场的隐忧不仅仅来源于此,一些小影院租不起胶片,往往花几万块钱买个投影仪,然后买上一堆盗版碟片就可以开门迎客了。
在经历了“放开发行”、“放开制片”等一轮接一轮的改革尝试以后,中国影视市场仍处于改革的临界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