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启文报道
五一黄金周已过,暑期旅游旺季又来临当各景点希望获取更大收益的时候,却不断传出旅行社“封杀”景区现象, “封杀”的背后透视着什么?
知名景区屡遭“封杀”成现象
根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近年来,全国各地景区先后被旅行社以不同理由“罢黜”的并不在少数。
2004年3月,小三峡旅游管理部门调整组团旅行社返点价格,加强景区市场管理,这一举措直接导致重庆市内14家旅行社结成了联盟,并发出“封杀令”。
2005年3月,就在“2005年旅游联合合作峰会”刚刚在周庄落幕的时候,随即传出百家旅行社联合封杀周庄的号令。刚才在会上大家还觥筹交错,一转身,周庄就顿时感觉“如芒在背”。
2006年,先后进入“罹难”名单的又增加了丹霞山、九华山、黄山等旅游胜地。甚至有旅行社放话,以后对于擅自提高价格的景区,格杀勿论!“嗜杀”成性,几乎成为当前旅行社的一大现象。
三角债引发了行业两头“瘦身”
据业内人士透露,三角债是著名景区频遭“封杀”的“火药桶”。“三角债”直接导致了旅游行业“中间肥,两头瘦”的特有现象,即部分组团社通过“拖欠”或“拒付”行为,加速自身资金的流通循环而“肥了”自己;下游环节因不能及时收到应付款,景区不敢加大投入改善旅游环境,酒店、餐厅能省则省,旅游车司机和导游为“养家糊口”而不得不掺和商店购物等的推销,整个下游旅游环境被迫“瘦身”;这种现象也直接使提前交纳了团费的游客利益“瘦身”,因为地接社、景区、酒店、餐厅和车队等诸多环节的利益不保,他们在为游客服务时也力不从心,导致游客不能得到同等价值的回报。
诚信与法制共治旅游业
有专家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加强诚信,树立名牌企业是旅行社普遍的看法。而旅游景区做出最大的反应则是更支持从旅游法规来维护他们的利益。旅游业内人士表示,旅游业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消费的行业,它的价值与否因人而异,全凭个人感觉,是一种纯感性的消费。而在这种享受消费中讲实诚,似乎显得虚无飘渺,因此要解决“三角债”,维护消费者、旅行社和景区的合法利益,除了要倡导实诚经营之外,必须要建立一个机制来规范行业行为,推动行业发展。他同时指出,必须要有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积极牵头,集合行业各方面人士的智慧,建立包括资格认证、质量保证、信誉、服务能力等内容在内的综合评估机制,一方面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保证正当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确立信用评估的可靠性,减少三角债的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