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标准空白 节电器鱼龙混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 02:46 财经时报

  张平

  鱼龙混杂的这个市场,已经让人难辨真伪。业内人的说法是,大多数所谓节电产品都是在滥竽充数。而监管空白,认证体系还不完善,让贪利者有机可乘。何况很多看起来“权威”的检测中介机构,却往往唯图利益,不负责任,为假冒者提供“科学”、“专业”的庇护

  同一品牌、同样类型的节电器,在不同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中,其节电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一部分——来自新疆、山东的检测机构,说它节电性能良好,综合节电指标达到了15%以上;另一部分,来自北京的某检测机构,则说它几无节电功效,在内蒙古某企业的实际检测,“加权均节电率为0.06%”。

  不同机构得出的结论,相差250倍。但《财经时报》掌握的这些检测报告,都加盖了这些机构的红色印章。看起来都具备无可质疑的“权威性”。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内节电器市场的混乱局面。

  2002年开始的中国能源紧张,引发了国内对节电产业的投资热情。目前中国节电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据有关机构估计,近几年,国内涌现出的节电器生产及销售企业,已经达300余家。

  而事实是,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具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并不多。

  由于相关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极不完善,且在节能比率的计算或测试上也很不一致,产品本身的技术可高可低,已导致这一行业正在演变成为一个无标准、无认证、低门槛的行业。

  另外,盲目投资、缺乏核心技术、不重服务甚至假冒伪劣,更使得国内节电行业无序竞争愈演愈烈。

  为认证白跑了几年

  最近,北京一家高科技节电设备商——W公司向《财经时报》抱怨,为了给公司的节电器做节能认证,四处跑了好几年,却始终都没有成功。

  前述在几个检测机构得出的结论千差万别的那个节电器,就是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该公司的老总称,他很想能够有一个权威的认证机构对其产品进行认定,但至今难觅其门。

  这位老总解释,不是他们的产品不过关,是他到现在还不知道,到哪里去才可以申请获得节电认证证书。他说,目前国内的节电器市场种类繁多,如果没有一个权威机构的认证,很难得到客户的认可和信任。

  他说,公司为了获得节电认证,之前可谓“千辛万苦”。该公司向很多国家级的认证机构咨询是否可以做节电认证,但对方的大多数回答是,只能做质量认证,目前还没有开展节电器产品认证业务。

  在试图获得认证证书的过程中,却“白白花掉了不少钱”。

  他介绍,两年前在合作方的要求下,W公司曾把节电器拿到某“权威机构”做过节能鉴定,但鉴定没有被通过。让他气愤的是,虽然鉴定没有通过,但这一机构并没有退还鉴定预付款。他向《财经时报》透露,“预付款”的数额多达十万元人民币。

  到现在,这位老总还觉得这笔钱花得很冤枉。

  也有认证机构

  中国到底有没有对节电器进行认证的机构?

  调查中《财经时报》发现,W公司老总所言不然,中国已有节电器认证的机构。

  中标认证中心(前身是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以下简称“中标”)的崔华介绍,“中标”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经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许可的、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节能、节水和环保产品认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是国家对节能、节水产品实施认证的唯一最高权威机构,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隶属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崔华表示,据她了解,“中标”是目前在中国唯一能做节能产品认证的国家级认证机构。

  问题是,W公司老总解释,他曾经咨询过这个“中标”,但得到的答案是,W公司的产品“不在业务受理范围之内”。

  事实是,尽管2000年就开始从事节电产品认证,但到目前在“中标”进行节电器认证的国内企业仅20余家。崔华认为,目前对节电器认定开展的业务范围有限,是进行认证企业少的主要原因。

  崔华介绍,目前“中标”对电力省电装置(即节电器)的认证,只开展了两类——即“低压配电降压节电器”和“电动机轻载调压节电器”——认证业务。“这两类也还有限定的适用范围。”而现实的状况是,即使专家也说不清楚,市场上到底存在多少种“节电技术”。

  她解释,节电器认证目前只开展这两类业务的原因是,目前国内的节电技术种类繁多,且许多技术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中标’对节电器认证业务采取了慎重态度。”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王若宏也赞同这种“慎重态度”,“认证机构不能只为了赚钱,对不成熟的技术进行认证。”

  所以W公司的节电器就被排除在外。该公司节电技术专家向《财经时报》解释,“中标”开展的这两类业务,均属采用降低电压方式达到节电效果的技术。“在国内这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靠,是通用技术。但缺点是,不适用于电力负荷相对较小的大多数用电环境。”

  问题是,目前国内的节电技术远远多于这两类。所以他认为,“中标”的“谨慎态度”,实际上也抹杀了很多高新技术产品获得认证认可的机会。同时,也间接地造成了节电器市场标准的缺失。

  自愿原则降低了门槛

  王若宏介绍,目前国家对空调机等直接节能的部分节能产品实行了强制认证,但对间接节能的节电器,还实行自愿认证原则。

  这一“自愿性原则”,使得节电行业的“门槛”变得很低,很多节电器公司由此有隙可乘。后果是,节电器公司的产品,根本不需要任何认证和检测,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直接造成了节电器市场的鱼龙混杂局面。

  “中国的很多节电技术都还不成熟,不适合采用强制性原则。”王若宏坚持这样的看法。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也和中国一样,对节电器的认证实行自愿原则,当然,他们的政府对这一市场的监控,则要严格得多。

  韩国电磁波研究院中国代表处的张民向《财经时报》透露,虽然韩国对于节电器实行自愿原则,但政府对节电器产品实行严格的监控管理。而且,不管节电器具体采用了何种技术,认证机构都会受理认证申请。不同的是,在颁发认证证书的同时,会附上检测说明。

  “检测说明上,一般都会写入检测的具体用电环境、检测出的节电百分比、零配件清单、线路图等资料。”

  认证无具体数字标准

  王若宏介绍,“中标”在节电认证过程中,并不要求节电器的节电率达到某一个百分比。只要节电效益大于投入,就可认定该产品是节电的。

  王若宏解释,节电器的节电率和用电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的节电器放在不同的设备上会出现不同的节电率。“因此,很难用一个固定值来说明节电器的节电率。”

  但这也为某些节电产品的虚假宣传创造了便利。现状是,大多数节电企业都大肆宣扬其惊人的节电率,有的甚至宣称节电超过50%,这与实际节电器的节电能力极不相符。

  一位业内专家向《财经时报》透露,“在设备运转正常的情况下,节电器达到50%的节电率根本不可能,能达到10%就已经算很不错了。”

  “可能更重要的是,要检测节电器是否达到安全要求。”王若宏这样补充。

  韩国电磁波研究院张民也表示,韩国在对节电器进行节电认证前,必须先做安全认证。因为对于电子产品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韩国做安全认证的费用,比节电认证的费用高出10倍。”

  认证费用不低

  业内一位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士向《财经时报》透露的“秘密”是,很多企业的“节电器”成本不过几百元,却往往在对其加以“高科技”包装之后,在市场上卖出上万元的价格。

  作为朝阳产业,同时也是由暴利驱使,鱼龙混杂的节电器企业纷纷涌上。在这个行业里,甚至出现了很多不到10人的小公司。

  王若宏介绍,做一个系列的节电器产品认证,大概需要3万~4万元,很多小的节电器公司拿不出这些钱来做认证。加之无人监管,也就乐得“混水摸鱼”;而那些“出得起钱”的公司,则按照自己的需要,找一些看起来“够权威”的机构,出具一些检测报告,借以充作开发市场的大旗。

  而认证费用高昂,认证业务范围有限,让进入国家级“唯一最高权威机构”门槛的企业,不足全部企业的一成。

  而《财经时报》在韩国电磁波研究院的网站上看到,在韩国做一个节电器的节能认证,所需费用仅16万韩元——相当于人民币1280元左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