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馨元报道
“三大卫星城、CBD后花园等一系列的政策利好以及城铁轻轨、快速路建设等实质性的基础设施改善持续带动通州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中国商业地产联盟专家委员、北京汇博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好龙先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判断。
繁华之下藏隐忧。在八通线开通之前,通州地产一直以低档住宅为主。交通状况改善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市中心工作的年轻人开始纷纷到通州置业,不为别的,就是一个词:便宜。当地居民介绍,房价从2000元左右开始上升到4000元以上,按照目前势头,还有上涨的空间。然而,单一住宅地产的后果也正在显现,根据北京市首都发展研究所的一份不完全调查显示:“通州定居、市里上班”的上班族超过27万,通州俨然成了一座“睡城”。
商业配套之忧
在分析通州何以成为睡城的原因时,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秀如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通州睡城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市场。”
商业配套一直是通州市政的“软肋”。
日前,首份针对通州商业地产的《京通核心商业地产白皮书》显示,随着40万“新移民”来到通州,以及通州新城战略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基地地位的确立,近两年通州将出现集中入住状况。相对庞大的住宅社区,商业设施已经成为制约通州发展的一大瓶颈。
“住宅的快速发展使通州商业配套建设表现出各方面的迟缓。潘好龙先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目前通州商业70%为购物型消费,总体定位以中低档商品为主,餐饮、文化、休闲娱乐比重较少,商业各业态发展不平衡,现在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这一缺陷越发凸显;零售业态不丰富。除新华大街外,其他老的商业网点以批发、农贸市场为主,这几年新增的以邻里型商业为核心,经营业态业种雷同而且单一,只能满足基本性的消费需求。”
睡城之忧
“市以城在,城以市兴”,潘好龙先生说。“睡城”对房市和通州的发展都形成了实质上的伤害。
“房地产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刘秀如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房地产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并且意识到,特别是一个居民区如果过分集中于某一类人群,可能引发的其他社会问题已引起了政府关注。
如果当地居民能够就地居住、工作,“睡城”之困就能解开,这也正是此次通州新城规划的要点之一。如何把居民“留”在当地?成了目前摆在桌面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聚集相应的产业,创造充分就业和创业机会。成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州区委书记梁伟通过其他媒体表示政府将采取一些有效举措改变现状:“第一,在产业结构上,会选择一些适于新城发展的产业。产业对人口的进入影响很大,比如说现在着重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这样就会带来就业人群和创业人群,这样对人口的结构带来一些影响。第二,在房地产开发上,引导房地产既有中低档的,又要有中高档的,也要有适宜高档人群的项目,从而保证结构不会单一。”
据悉,日前通州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李金玺表示,为了防止通州变成“睡城”,今后除了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搭配”的房地产项目以外,单纯的住宅项目不再批了;要增加一些目前严重不足的高端商务型地产。
有了望京、天通苑等前车之鉴,通州此举明智。
“因此,今后政府会更加关注区域平衡发展问题,以及错位发展问题。”刘秀如评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