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 崔晓林/福建、北京报道
就在福建海域上演“海底盗宝”—盗捞海底瓷器的同时,文物市场的“海捞瓷”拍卖也火了起来。
拍卖率急剧上升:从58%升至92%
2005年年底,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数百年的海捞瓷首次登陆拍场。尽管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窑名品,但在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却大显身手。200多件拍品总成交额达2727万元、成交率为92.05%,而拍前的预估价仅为100万元。
今年5月中旬,在北京京广中心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把元末明初青花龙纹大提梁壶和一只明洪武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都是海捞瓷中难得一见的大型器物,前者以671万元人民币落槌,后者以792万元人民币拍出。
海捞瓷在文物拍卖市场上的火爆,受到了一些专业人士的关注。
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李辉柄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办的海捞瓷专场拍卖,成交率竟达到了92%,成为当年瓷器拍卖的一大亮点。而在此之前,这几年来瓷器拍卖不温不火,即使在香港佳士得大拍上,成交率也只有58%。
玩家看法:“海捞瓷行情看涨,主要原因是福建海捞瓷外流”
而在全国有名的北京潘家园古玩城,记者见到了这里的“玩家”老尚。
老尚在这里的知名度很高,他不仅拥有自己的店铺,而且数十年的行业经验,煅就了他敏锐的眼力和嗅觉。
“目前海捞瓷行情看涨,主要原因是福建海捞瓷外流,引起古董界的高度关注,还有就是,国内外一些大的拍卖会上,海捞瓷的风头也比较强劲。” 6月21日,老尚在自己的店铺里对记者说,“但根据我的估算,整个古玩市场,绝大多数的‘海捞瓷’是仿制品,真品不会超过5%。”
在潘家园古玩城二楼、三楼的一些店铺里,商家们对海捞瓷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一些人甚至拒绝谈论。
对此,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李辉柄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北京是全国古玩的中心和集散地,而潘家园又是北京最大最有名的古玩城,国家对北京的古玩城管理相对要严格得多,加上赝品泛滥,商家在海捞瓷的买卖上当然是十分谨慎的了。
据文物部门鉴定,福建的海捞瓷是外销瓷的一个分类。外销瓷特指中国历史上那些以对外贸易为目的而生产销往海外的瓷器。多是明清时期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或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制等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还有一小部分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或按欧美上流社会乃至宫廷特需的订单制作的瓷器精品。随着国内明清官窑瓷器价格不断被炒高,民窑精品也都价格不菲,一般收藏者难以企及。此时,那些精致美丽的外销瓷因为价格便宜,逐渐被国内的藏家看好。
在历史上,中国著名的瓷器就是经由“海上古丝绸之路”销往各国,所以这条线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福建边防总队后勤部办公室主任林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于船的装载量大,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上万件瓷器,因此在文物市场上有“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
但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海捞瓷目前似乎还是既神秘又陌生。
6月16日上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福建知名的古玩市场——福州市六一路的古玩市场。由于下雨,没有一个顾客,摊主们三五成群地聚在雨棚下打扑克,四下环望。
不过,这个古玩市场不少摊位都在经销“疑似”海捞瓷的青花瓷碗、瓷盘。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摊上,记者发现在杂乱的小玉器、银饰品、文革纪念品中间,三只青花瓷碗显得极为抢眼,从外观上看,瓷碗的大小、色泽和图案,与福建公安边防总队收缴的海捞瓷几乎一模一样。
“这是什么年代的?”记者问。
“明代的,这是海捞瓷。”摊主一口闽南普通话。
当记者询价时,摊主从最初的开价每个8000元,最后降到了50元。
“那都是假的,我去看过了。市场上的所谓海捞瓷,假的比真的还多,千万要慎重!”林遵一再告戒记者。林遵自己也是古董发烧友,对古瓷器、玉器颇有研究。
林遵还告诉记者,他从有关专家那里得知,目前福建边防部门在莆田海域两个主要沉船点共查获古瓷器近2500件,但这可能只是被盗捞上来的古瓷器中的一小部分,因为这些瓷器被捞上来以后,马上就有专人收购,并迅速转入文物市场。所以捞了多少,卖了多少,这些数字恐怕连非法盗捞分子都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