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FT中文网 > 正文
 

中国钢铁业否极泰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16:46 新浪财经

  经历了痛苦的2005年,中国钢铁企业对于今年的行业前景,感觉更为自信。

  去年,尽管钢铁需求继续强劲增长,增幅达到约22%,但钢铁产量的增长速度更快,加剧了一直存在的产能过剩威胁。

  其结果是,钢铁价格以及国内许多钢铁厂商的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仅在2005年第4季
度,中国市场热轧钢卷的价格就下跌了约16%。

  中国钢铁产能激增,不仅仅对本土钢铁行业造成了冲击。澳大利亚钢铁公司博思格(BlueScope)表示,该公司2005年净利润下降34%,原因之一便是中国钢铁产量过剩。

  然而,今年前5个月,市场普遍出现了强劲反弹。今年以来,宝钢已3次提高其产品价格。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的产品为行业内其它企业设定了基准。

  “铁矿石价格的上涨,无法阻止中国钢铁行业在2006年比去年更为乐观,”联合证券(United Securities)驻上海钢铁行业分析师毛祖宏表示。“由于需求复苏,中国钢铁制造商获得了一些提价的空间。”

  

钢铁价格回升的部分原因,在于国内投资活动猛增。中国政府称,中国今年前5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按年率计算为30%——即使以中国近年的标准衡量,这也是一个很高的速度。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往往是新的工厂、发电站以及建筑工地,这些都意味着更高的钢铁需求。

  近几个月,中国钢铁行业为其产品找到了另外一条出路——出口。在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尽管国内钢铁产能迅速增长,但为满足其巨大的基建需求,中国过去通常是钢铁净进口大国。

  但自从去年底以来,中国已成为钢铁净出口国,中国企业已开始通过海外市场消化其过剩的产能。澳大利亚金融服务公司麦格理(Macquarie)预计,中国今年的钢铁净出口量将达到500万吨。

  然而,尽管中国钢铁行业在2005年承受沉重压力之后,近几个月能够喘一口气,但该行业仍面临许多重大问题。

  尽管需求更为强劲,产能过剩问题仍未消失。中国政府已承诺关闭许多效率低下的小型钢铁厂,但这很难做到,因为地方政府往往会试图保护当地的钢铁企业,即使它们处于亏损之中。

  铁矿石价格是另一个难题。在撰写本文之际,中国仍未就今年铁矿石新价格与主要铁矿石开采商达成共识,但多数分析师认为,中国钢铁业没什么选择余地,只能接受其它大型钢铁制造商已经商定的19%的涨价幅度。

  尽管宝钢等质地优良的钢铁生产商在消化这种涨价方面没什么问题,但许多利润率较低的生产商可能会发现,铁矿石成本的上升,将使它们重新陷入亏损境地。

  中国银河证券(China Galaxy Securities)驻北京钢铁业分析师田书华表示,该行业先前预期的铁矿石涨价幅度要低得多。最初,中国政府曾呼吁削减铁矿石成本,而业内高管后来表示,他们只愿接受10%的涨幅。

  田书华表示:“目前的情况主要反映出,中国在谈判桌前缺乏战术和经验。”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为铁矿石价格上涨将造成太大的影响。联合证券毛祖宏指出,航运、生铁和炼焦煤等许多其它方面的成本已经下降,同时,人民币的升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毛祖宏估计,即便铁矿石成本上升19%,今年制造一吨钢铁的生产成本,实际上也比2005年低148元人民币。他表示:“总的来说,中国钢铁制造商今年面临的成本压力较2005年有所下降。”

  此外,中国大型钢铁制造商也刚刚开始体会到,本土市场开始出现外资竞争。去年,米塔尔钢铁(Mittal Steel)已购入中型企业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Valin Steel Tube & Wire) 36.7%股份,而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阿塞洛(Arcelor),已宣布计划购入莱芜钢铁(Laiwu Steel) 38.4%股份,不过,此笔交易还尚需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上述两家公司均表示,希望在中国达成更多交易。

  中国政府去年出台的新钢铁业政策表明,将不允许外资企业收购中国钢铁制造商(特别是大型的知名企业)的控股权。然而,通过在许多规模较小的企业中购入战略性的少数股权,外资集团仍然可能在迅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上构建强大的平台。

  美林(Merrill Lynch)驻香港分析师郑杏娟表示:“对于一直享有成本优势的中国大型优质钢铁制造商来说,这是一个不利因素。”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杰夫·代尔(Geoff Dyer)

  译者/陈家易 刘彦

  (来源:FT中文网-FTChinese.com)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