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撰文:记者 黄佩
药价改革系列报道之四
在国家多次政策调整之下,医院在药品销售上开始变得异常谨慎。然而另一个苗头却正在兴起,那就是“以械养医”。“医疗器械的利润要远高于药品。植入性的一次性医疗器
械,更成了手术刀医生的摇钱树,仅一个人工关节,医生所拿的回扣就高达7000元。很多医院大量引进大型医疗设备,而这些大型设备成本的回收都是靠给患者开大检查来填补的。”曾在某外资医疗器械公司做过销售经理的赵先生昨天告诉本报记者。
医院热衷进口大型设备
据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1月~9月,广东口岸进口医疗仪器及器械1.8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3.2%。其中,“核磁共振成像装置”4000万美元,增长81.5%;进口“其他医疗、外科或兽医用X射线应用设备”3000万美元,增长23.8%;进口“X射线断层检查仪”2000万美元,增长26%,仅上述3种数字化医疗设备,已占广东进口医疗设备总值的半壁江山。
这些动辄上千万元的设备,引进到医院是要收回成本的。一般三甲医院将核磁共振设备的成本回收期设置为10年到15年,“其实根本就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在三甲医院里往往是患者排队等机器。一般做一个CT‘平扫’收费为300元,按一天20个人的收费标准,3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赵先生表示。
医院为何热衷引进进口设备呢?一方面,可以提高医院在行业内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大型设备的公关费高,有的时候公关费可以高达整个设备费用的三分之一。“这些费用不一定要通过钱的形式给到医院,可以有很多种变通的隐形的方式,请医院领导出国考察,送院长孩子出国读书等等。”赵先生称。
一次性植入器械赚钱最多
如果说大型医疗设备的引入是医院赚了,那病人花高价买的一次性植入器械就成了手术室主刀医生的摇钱树。赵先生曾经做过多年人工关节的销售,据他介绍,人工关节其实并不是一种很高科技的东西,国产的和进口的在质量上并无太大差别。为什么医生引导病人尽可能地使用进口产品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每采购一例人工关节,供应商要支付给主刀医生20%~30%的回扣,价格越高回扣越高,以一个价格3万元的进口人工关节为例,回扣估计可以在6000元到9000元之间,而国产的人工关节正常价格在10000元到15000元之间,按20%~30%回扣比例计算,每个国产人工关节的回扣在2000元到4500元之间,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医生当然要向病人竭力推荐进口产品。如果病人坚持选择国产产品,医生就制造出种种借口,比如:医院床位紧张无法保证安排住院、在进行手术时会影响到手术质量。
“除了心脏导介入治疗中的导管外,骨科是采用手术耗材最多的医院科室,除了人工关节之外,还有创伤材料(俗称钢板),脊柱材料和关节镜治疗的情况都差不多。所以,除了心脏介入手术主刀医生外,骨科手术主刀医生的回扣收入在医生中是最高的。内科医生靠开药拿回扣,一个月搞一万元已经不容易,而骨科主刀医生回扣的衡量标准是一天一万元(主要是三甲大医院)。”赵先生称。
而一些医院还违规操作,将本来应该一次性使用的耗材重复使用,如动脉植入支架时需要的一次性导管、喉镜等。个别不法医疗器械供应商,低价从医院将使用过的一次性耗材回收、消毒、重新包装、再次销售;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耗材也是医院收入的“灰色地带”。
一次性高新产品大玩噱头
现在医疗器械也开始大玩概念炒作。据相关媒体报道,上海某医院医生陈晓兰曾花了9年时间调查,揭穿了光量子透射液体治疗、激光血管内治疗、静舒氧等8种所谓的医疗器械。这些医疗器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一次性产品而且价格高得惊人。但玩的都是噱头,不但没有治疗效果,甚至还对身体有害。其操作模式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发明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最后有着光量子、离子、纳米等各种新鲜词汇,让普通患者甚至医生都看不懂,然后向药监部门申请医疗器械生产批文,批上合法的外衣,剩余要做的事情就跟药品进医院要走的路差不多,即广招代理,通过代理商与医院的人脉关系进医院,然后再通过高额的回扣让医生和自己都赚个盆满钵满。
“由于我国对医疗器械价格的监管没有药品管得那么严格,造成这些新概念产品往往以高于成本数十倍的价格流入医院,病人使用一次动辄千元,但有没有效果,估计连医生自己都不知道。”日前向本报记者报料的H先生向本报记者谈到。
不过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新概念产品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医疗器械管理办法》还不够健全有关。在该办法里只注重注册审批环节,却对假冒伪劣医疗器械该怎么处置和监管,没有太多的内容。也就是说,只要是通过药监部门的注册了,就是合法的。这为这些毫无效果的假冒伪劣医疗器械提供了生存途径,也为不法分子敛财提供了合法外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