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重庆有电100年 今年实现户户通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 08:52 中国电力新闻网

  重庆日报讯重庆有电已有100年历史,但截至今年3月底,重庆还有15.37万户、32万多人没有用上电,还暂时未能享受到电带来的种种好处。

  今年年内,重庆市投资19.1亿元的“户户通电”工程,将实现让所有重庆人都用上电的百年之梦,开启光辉灿烂的崭新生活。

  5月23日清晨,从巫山县城前往18公里外的龙井乡绿水村,汽车不过用了20多分钟。然而,从山脚爬到半山腰尚未通电的九社农民曹先华家门前,我们却手足并用地用了近两小时。

  “这里要到今年10月才可能通电。”用手抹了一把脸上密布的汗珠,巫山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李勇指着旁边一座山顶,对龙井乡乡长雷霄飞说:“电线会从那边过来,沿途还需要你们给予大力支持哟。”

  “哪里哪里,不要钱就能通电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龙井人都盼了好多年了,真是感谢你们呀。”雷霄飞拉着李勇的手使劲摇晃起来。

  雷霄飞也许并不知道,2006年对重庆电力的特殊含义。

  100年前,巴县人刘沛膏在太平门仁和湾普安堂巷安装了重庆第一台100千瓦直流发电机,正式向附近商店提供照明用电,让重庆人第一次感受到了通电带来的愉悦。

  但100年后的今天,包括龙井乡部分村民在内的32万多重庆人仍然生活在没电的日子里。没电,成了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共同富裕的大政方针的瓶颈。

  改变现状,刻不容缓。今年年内,重庆市“户户通电”工程将完成从启动到完工的全过程。

  终于点上电灯,罗树荫和孙子兴奋不已。

  没电的日子

  泥土墙破裂处透进一大片刺眼的阳光,曹先华坐在屋角的阴影中正暗自盘算——这个月煤油已烧了接近两公斤了,有点超支,娃儿一回家就得快点叫他们做作业,不然到晚上又要点灯耗油了。

  曹先华住在祖辈传下来的一处泥土屋内,多年贫困生活的艰辛让这位47岁的中年男人看上去有50多岁。重庆通电的辉煌历史和关系大局的意义,对没见过多少世面的曹先华来说并不重要。但就在这天,他知道自己一家很快就能用上电了,这个切实关乎自家的消息让他有几分激动。

  我们的到来让曹先华感到有一点慌乱,他一边把我们领进堂屋,一边搓了搓手,说:“家穷,没啥东西可招待的。”

  曹先华对“黑暗”颇多抱怨:长期用煤油灯,孩子的鼻子都被熏黑了;没有电,没法用抽水机,挑水得走两个多小时到山下;浑身汗臭也懒得洗澡,即便到山下洗了再上山也等于没洗;磨包谷面也要到山下,因为买了电磨也没用……

  说到年底即将到来的光明,曹先华兴奋起来。他扳着指头算起了账:现在煤油每500克4块多钱,一个月光油钱就要20多元。如果用电照明,孩子们就可以在电灯下做作业,一个月在5千瓦时左右,按每度电0.463元计算,只需2块多钱,比用煤油灯节省得多。

  除了种地,曹家几乎没有其他收入。全家的田土总共不到1亩,平时只能种点包谷和红薯,赖以养家糊口。因为贫穷,老婆8年前就跑下山改了嫁,家里还有83岁卧床不起的老母亲和3个正在读书的孩子,日子过得很紧,已经欠下了1万多元的债务。

  但曹先华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通电后就好了,节约下来的这点油钱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改善一下伙食;另一方面,争取借点钱买个抽水机。”

  告别曹先华,沿着崎岖的山路继续前行,数小时后,我们来到了60岁的黄载兴夫妇家。“几个孩子都外出打工,已经五六年没音信了。”刚刚砍柴归来的黄载兴说,“现在在外面挣点钱也不容易。”

  黄载兴现在还种着2亩多地,由于还没用上电,每年玉米、小麦收割后,都只有背下山磨成面粉。“真想早点通电,买个磨面机,就不用下山了。”

  龙井乡农民的生活还很贫困,人均年收入只有1600多元,处于巫山县中下水平。雷霄飞说,尤其是一些住在山里还未通电的村落,发展生产更加困难,更谈不上致富。

  来自巫山供电公司的数据表明,巫山县自2000年以来,虽通过大规模的农网改造,但户通电率仍然只达到94%,至今尚有无电户10774户43169人,主要集中在笃坪、大庙、秀峰、官阳等片区,是我市拥有无电人口最多的县。

  “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今年,巫山将投资1.4亿元彻底解决县里无电户的用电问题。”李勇说。

  好处不仅是照明

  “点了几十年的桐油灯,今天终于盼到了电灯,孙娃子做作业更方便了……”5月23日,当罗树荫看到电灯第一次在自家亮起来时,眼噙热泪,一个劲地念叨通电的种种好处。

  70多岁的巫山县巫峡镇东岗村村民罗树荫,独自带着12岁的孙子代爽在山上生活。家里通上了电,兴奋的不只是老太太,12岁的代爽高兴地拿起粉笔,在墙上写下了“灯泡”两个字,并在一旁画了个欢天喜地的娃娃。

  “通上电,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奶奶买台电视。”代爽的眼里充满对电视机的向往之情。他利索地爬到了门前的枇杷树上,采来一篓枇杷,递给前来宣传用电安全的电力工人。

  事实上,通电带给山村农民的好处并不仅仅是照明。在罗树荫的乡邻代生友身上,我们找到了最好的例证。

  10多年前,眼见着瘠薄的土地已经无法养活自己的家人,代生友放弃了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来到了巫山县城,摆了一个水果摊。虽说收入微薄,却足以养活家人。

  1996年,东岗村村支书黄在明看到许多条件好的村庄都通了电,并逐渐摆脱了贫困的情况后,决定集资引电。在他的提议下,全村大部分群众按照人均400元的标准,集资安装了变压器,架设起东岗村的第一根电线。

  村里集资通电的消息传来,代生友一咬牙,掏出积攒下来的1200元,将电引进了家门,并回到农村,开始了自己的崭新生活。

  代生友在10多亩地里种上了橘子、桃子、樱桃、柚子等经济作物,他又借债买来了抽水泵、切割机……“现在一年收入有1万多元,其中桃子一年收入1000多元,樱桃2000多元……”他说,“山上没水,如果靠挑水浇地,最多只能种1亩地,根本无法养活全家。”正是有了电,才使代生友能够种上这一大片地,彻底摆脱了贫困;正是有了电,家里才能买来磨面机,解决了粮食的加工问题;也正是有了电,才能买来电视机,满足了孩子长久以来的心愿……

  “罗树荫家没通电,是因为当时她家有8口人,如果参加集资,得缴3200元。这对于居住在山里的农民来说根本不可能。”代生友证实,尽管自家掏了1200元才通上电,而罗树荫因享受“户户通电”政策一分未掏便通了电,但前后相差了整整10年,“这10年已经拉开了两个家庭的贫富差距,罗树荫家已经很难赶上我家的生活水平了。”

  “这足以解释主城与渝东南、库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巫山县供电公司退休职工向裕文认为,主城早在百年以前便引入了电力,而巫山县是在1959年才有了第一台发电机,“可以说,两地经济发展的起跑时间整整相差了几十年。”

  一根运费2000元的电杆

  边远山区的无电户通电成本到底有多高?在东岗村“户户通电”施工现场,我们了解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情况。

  在东岗村山脚,原来狭窄的山间小道已被改成一条宽2米左右的斜坡,尽管坡度极陡,却比原来好走了许多。“这是为了把电杆抬上去专门修的。”巫峡镇供电所所长杜伟说。

  山坡上,一根根银色的电杆笔直矗立,电线无声地穿过田野和草丛。“其实山上立着的这些电杆本身价格并不贵,但运输成本却相当高。”杜伟说,这些电杆每根不过200余元,但运费却极其昂贵,安装距离最远的一根光运费就花了2000多元,而每根平均运输成本都在千元以上。

  东岗村所在的巫峡镇是巫山县最早完成“户户通电”工程的乡镇,有9户无电农户。从今年5月初开始,这里正式启动了“户户通电”工程。5月22日,工程完工。

  将一根电杆运到东岗村,必须经过“三部曲”:首先要将电杆装车运到码头,然后上船运到东岗村山脚,再由工人抬到施工现场。抬一根电杆,至少需要16个人。最远的一根电杆,工人们花了两天时间才抬了上去。

  “其实,从山底到东岗村直线距离只有1700米。”杜伟解释说,如果在其它地方,坐车只需几分钟,但在这里,步行却要走两个多小时。因此,在无法使用现代化施工工具的情况下,只能靠原始的作业方式,肩扛人抬地架设电线和电杆。这样的场景从每天早上6点多就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晚上八九点。

  5月22日,那根运费花了2000元的电杆矗立在了罗树荫家门前。她和孙子终于结束了长久的“黑暗”生活———一盏25瓦的白炽灯照亮了屋子。

  不仅是在三峡库区,成本问题在位于渝西地区的璧山县同样突出。独居在璧山县福禄镇和平村三社的刘启福老人也是有关方面付出了高昂建设成本后的受益者。为了使璧山县这最后一户无电农民在重庆通电百年之际用上电,电力公司花了两周时间,投入4万多元,架设了16根电杆后,终于让他家通上了电,装上了4盏25瓦的白炽灯。

  “4万元还不是花费最多的。”巫山电力公司董事长洪涛说,经测算,在巫山,解决无电户农民的通电成本,户均需要1万元以上,最高一户的预算已达到9万多元。

  年内消除无电“盲区”

  今年初,一则来自国家电网公司的消息,令重庆的无电户们欣喜不已———从今年开始,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启动“户户通电”工程。分析人士认为,此举一方面彰显亲民政府为民办实事、不惜代价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决心,另一方面意图以此激发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拉动农村消费,解决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为实施该工程,市电力公司从今年4月起,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部署,按照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村电力发展战略,计划投资19.1亿元,通过电网延伸方式解决我市无电户的用电难题,争取在年底前实现农村户户通电。而整个工程预计将建设35千伏变电所22座、线路503公里,10千伏配电变压器1707台、线路8369公里。

  4月18日,国家电网公司与重庆市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重庆电网“十一五”建设和发展的会谈纪要》和《“户户通电”工程建设的会谈纪要》。

  两份纪要签署后,市长王鸿举在签署仪式上动情地说:“现在重庆市还有15.37万户没有电的农户。通过今天的签字,他们将在今年内得到电力供应。设身处地想想,到年底,那些亲身感受到电灯带来光明的农户该有多么高兴。而多年以来的电力问题,也能通过今天的签字,得到根本的解决。”

  5月底传来的消息显示,全市已有璧山、沙坪坝、九龙坡和大渡口等区县完成了“户户通电”工程,而璧山则是重庆市第一个完成该工程的县。

  目前,市政府已将农村“户户通电”工程纳入了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并开辟了农村“户户通电”工程绿色通道,为市电力公司实施该工程提供一切方便。

  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市电力公司从中能得到多大收益?

  “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是不能算经济账的。”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张春城解释说,需要通电的农户生活都比较困难,电主要用来照明,一个月一般只有几千瓦时,根本谈不上收回成本。一个例子是,巫山县庙堂乡2000年通电后,全乡一个月的用电量只有38千瓦时,电费只有10多元,还不够去收电费产生的费用。而像这样的情况还很多,个别农户甚至1个月才用1千瓦时电。

  “按照这些农户的用电水平,我们连线损都无法补偿。”张春城说,“户户通电”工程,投资大,回报小,但却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党和政府便民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这次‘户户通电’工程费用,主要由电力公司承担,无电户只需承担入户的费用。我们将克服困难,竭尽全力,确保‘户户通电’工程如期完成。无电户用上了电,不仅仅是带去光明,点燃希望,更重要的是改变人生,改变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再多的付出,也值!”张春城称。

  (重庆日报记者何旭杨永芹李鹏)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