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
演艺圈的名人闹绯闻,多如牛毛,不值得多提。时下,有些名人已经从绯闻“进步”到“钱闻”??借贷纠纷。数十万的借款,白纸黑字的借据,法庭上争辩不已,媒体上新闻不断,几成名人“钱闻”的共同特征。
9日一早,蒋大为在家中遭“讨债”,其拨打了110后,同“讨债人”姚曼一同来到万寿寺派出所解决纠纷。直至昨晚8点50分,蒋大为才在六七位助手的护送下走出派出所。至此,双方已经在派出所纠缠了整整12个小时。(《新京报》2006年6月10日)
蒋大为被债主堵门,不是第一次了。2003年的借据,2004年“钱闻”被媒体曝光。此后,派出所、法院、北京市公安局刑警总队,先后多次和蒋大为的“钱闻”事件的参与者。2005年3月25日的《新京报》,披露了当年3月24日上午,姚曼女士到蒋大为的住处“追债”,以及警方将蒋大为和该女士带至派出所的消息。同年4月6日出版的《辽宁广播电视报》,以《蒋大为被女士追债之谜》为题,较为详备地介绍了蒋大为“钱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蒋大为和姚曼就还款的手机短信内容。
以往,总觉得名人很少有隐私。那么多媒体盯着,很难隐藏多少个人秘密。现在才知道,名人的隐私最说不清。以蒋大为的“钱闻”事件为例,借款日期、借条都不存在争议。蒋大为的弟弟昨天说,这笔债务压根就不存在;而去年,蒋的朋友说这笔钱早还过了;蒋大为指责姚曼是敲诈,奇怪的是,他报案几年,刑警总队居然没有查出个结果;姚曼起诉到法院,刑警部门干涉过不让审理。几年过去了,谁也没给出个说法。
一起民间债务纠纷案件,真的如此扑朔迷离,困难到公安部门和法院都调查不出个眉目的地步?刑警部门没证实姚曼是敲诈,等于蒋大为出具的借条不该有假。既然如此,这笔账为何这么难讨?我在想,如果是姚曼欠了蒋大为90万元,惊动了这么多部门,经历了这么长的追讨,蒋大为这个“债主”会不会一无所获?
名人闹“钱闻”,并且“钱闻”迟迟了断不了,麻烦通常都在名人这边,要么不配合,要么有部门出来干涉,要么没人过问。法治社会,法能不能治名人,有时候就很成问题。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连名人都管不住,又怎么指望它治国吗?教育个人,我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有的法律呢,是不是“一人扫不动,何以扫天下”?有名无权的名人(古时称“闻人”),尚且如此之难,怎么期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名人的“钱闻”事件,不该再这么拖下去了。债主只要不是敲诈勒索,欠债的不管是哪个行业的名人,还钱都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债主握有的借据是敲诈来的,公安部门也该能问个清楚的,当事人全在,再调查不清,就是他们的无能了。
“钱闻”事件,究竟还要闹腾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