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建筑业成耗能黑洞 缺乏鼓励政策绿色节能难推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 03:20 财经时报

  杨纯

  在既有的400多亿平方米建筑当中,真正达到节能标准的却不到10%,这一比例的目标是50%;仅仅建筑业的耗能量,已经占到全社会终端耗能量的27%。

  金德钧最近的行程十分紧凑。

  这位建设部的前总工程师,现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刚刚从山西临汾赶回北京,便又要起身前往广州,参加部科技委举办的建筑节能技术交流会。在这之后,他还将赶往哈尔滨,实地考察当地的一套“据说效果不错”的绿色节能建筑。在此期间,他还一直在忙着组织业内专家,评审建设部两年一次的绿色节能创新奖。

  2006年的春夏之交,尽管绿色节能建筑在国内的推行差强人意,但这位63岁的“老建筑”,依然为此奔波劳碌。

  耗能黑洞

  之前曾有媒体报道,称建筑行业能源消耗居各行业之首。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等多位高官,也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宏观能源总体偏紧,建筑业依然是国内耗能大户。

  与此相关的数据是:目前中国建筑行业每年平均以20亿平方米左右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既有的400多亿平方米建筑当中,真正达到节能标准的却不到10%,其他90%都是耗能建筑。仅仅建筑业的耗能量,已经占到全社会终端耗能量的27%——这一数据还不包括在建材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耗能。

  “建筑业现在成了全社会的耗能黑洞。”金德钧说。在他看来,建筑业现在的发展,就像实力悬殊的两个运动员在赛跑——一个是新增建筑项目,数目庞大,跑得飞快;而另一个则是建筑节能和绿色环保,跑得太慢,两者的距离也越拉越远。“如果不加强建筑节能和绿色环保,推行节能标准,将会拖整个社会的后腿。”

  推进不理想

  事实上,加强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环保的工作一直在开展。

  建设部目前已将推广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列为重点工作之一,而相关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例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也已全部制订完毕,并处在紧张落实之中。其中规定,今后各地建筑节能比例将不得低于50%,大城市不得低于65%。

  “标准是技术条件,必须都按这些标准来设计执行。建设部把各个地区的节能设计标准都已确定了,必须达到节能50%的要求。”金德钧说,但他并不讳言,节能技术标准的实施并不理想。

  建设部科技发展中心工程师毕既华,专门负责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据他介绍,在过去的一年中,得益于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绿色节能建筑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取得了些许进展,而其他中小城市,则障碍重重。

  其中的关键在于,按照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的设计要求,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投入——开发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然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而一个能让开发商从节能建筑中获利的市场环境并没有形成——因而现实常常是,提交审查部门的是一套节能的设计方案,实际施工时,却又是另一套耗能的方案,更有甚者,在施工中还偷工减料。

  “问题是,对于那些被冠以节能建筑的项目,由于没有后续的实测检验,实际上虎头蛇尾,没了下文。”北京人居在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延安说。

  “尽管如此,推进绿色节能建筑仍然是节约社会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建筑业实现转型的根本要求。”金德钧表示。他透露,目前建设部正在督促和检查各地的标准落实工作,年内将部署建筑节能检查,加大这方面的执行力度。

  两种热改

  金德钧相信,推行建筑节能绝不可能一步到位,同时他认为,实现建筑业节能,除了落实建筑节能标准外,还要配套行之有效的供热体制改革。

  中国北方的建筑,尤其是住宅,供热耗能占了50%以上,且当前供热依然在“吃大锅饭”——用多少热与花多少钱不相干,没有体现节约能源少花钱的原则,故能源浪费比比皆是。在金看来,通过热改来解决建筑业供热系统的能源损失,是节能的一个思路。

  目前的热改探索,大致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按整楼核算,即进入每栋楼的供热总量按各户的面积来进行分摊,虽有缺陷,但至少“大锅饭变成了小锅饭”;另一种则是分户计量,一家一户一个热表,用多少热花多少钱。这种模式比较理想,但实行起来却存在困难。因为户与户之间的隔墙,隔热性能并不好,住户可以“偷热”,而花很大成本去改造隔墙又得不偿失。

  “目前两种模式都在部分地域推行实施,能否有效节能还要看实际效果。”金德钧说。

  缺乏鼓励政策

  “现在缺少相应的政策,去鼓励开发商自愿造绿色节能建筑,甚至不但不利于企业进行创新,反而还利于企业不创新。”金德钧说。

  “应该给予绿色节能建筑更多财税、金融上的优惠。”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衍庆说,他担心,现在提倡加大农村建设,如果还是建造大量的耗能建筑,“将是很危险的事”。

  金德钧给出了思路。例如,对于开发了符合绿色节能标准项目的开发商,能否考虑给与相应的税收优惠;在销售定价上,能否予以适当提高。此外,

宏观调控是否也应对绿色节能建筑区别对待,而不是一味紧缩。

  “比如,对搞绿色建筑或者是确定了绿色建筑标准的开发商,经过有关部门审核确认,能否在信贷上适当放宽;而对于不符合节能标准,或者是没有按照原节能计划建设的项目,是否可以考虑收紧贷款,甚至是进行处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