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装备制造业正被外资并购潮淹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 14:11 《中国投资》

  ○ 董建华

  以消灭竞争对手为目的

  由于人民币升值,并且在装备制造领域内,国内各细分行业陆续有企业逐步具备和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实力,跨国公司开始了对国内企业的直接并购,其目的是消灭竞争对手,甚
至控制一个子行业。

  跨国公司在并购时一般有三个要求:必须控股,并购对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点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目前在中国收购活动的基本点。2003年以来的多项并购案例完全证明了这一规律。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诸多的并购案例,便不难发现:那些看上去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在收购了国内企业后,大多既不输入先进技术,也不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扩大规模,相反,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绩效并未有多大改观,只是把诸多的包袱甩给了母公司,品牌和核心技术反倒被跨国公司控制,从此在市场上再也听不到

自主品牌的声音了。

  这其实也提醒国内企业:虽然目前的经营管理水平低,绩效差,但只要自强不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不一定就比跨国公司差,海尔、海信、华为、联想等企业的发展就很说明问题。

  企业价值低估暗藏升值潜力

  跨国公司包括国际财务型投资者加快追逐国内龙头企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产业资本定价偏低。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人民币也存在升值空间,跨国公司均认为,如果嫁接跨国公司成熟的经营管理技巧和先进技术,中国企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预期回报将较高,而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国内企业的价值被低估了。据统计,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正常的市净率一般在3左右,而国内企业仅为1.5,这说明国外企业资本营运及盈利能力比国内企业强,也即国内企业获利能力还有巨大的提升可能性,这是跨国公司竞相追逐中国企业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国内企业的定价偏低呢?从理论上讲,是国内投资者的视野狭窄造成的。理论讲,企业的价值有多种,有基于未来现金流的价值,有基于资产的价值,也有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身处产业链条中某一个环节所特有的并购价值,还有基于选择权的价值等等。

  当外国投资者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看到了中国发展的未来潜力,看到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空间,看到了进入并掌控一个中国的产业对其未来发展是多么重要之后,其给出的定价明显高于国内定价就不足为奇了。前不久,多家外资银行并购广东发展银行时,出价高者近300亿元,而与之差不多的深圳发展银行目前国内给的市值仅120亿元,两者相差近1倍,而其实际经营绩效肯定没有这么大的差距,其中的差额就是外国投资者为获得进入中国银行业而愿意支付的溢价。不难看出,外资看中的并不是广发行的现有资产,而是进入中国银行业的一个准入证。

  与之同样道理的是,跨国公司并购了国内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后,无疑也可以享有与银行业类似的垄断利润,不同的是,装备制造行业是竞争性行业,靠的是品牌,而银行业靠的是国家的准入保护。

  其中有一点不得不提到,就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业,其细分行业极多,很多子行业就是一个产品,由于这个特点,收购了这个子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也就相当于收购了这个子行业,从而可以享有垄断利润。

  可以预计的是,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而国家对外资并购逐步放开的话,在外资并购的推动下,国内外定价水平将趋于一致,而国内龙头装备制造企业也将展开持续的价值回归之路。

  成也管理败也管理

  国内装备制造业目前大多业绩不佳,少数龙头企业由于体制束缚,经营和管理绩效低下,多数国有企业在长期搞不上去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一卖了之的心理。如最近的徐工机械被徐州市政府转卖了85%股权给凯雷投资。因管理不善导致业绩不佳,是国内装备制造业频频出售的重要原因。

  而跨国公司追逐国内企业,大多要求控制权,而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比控制权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好的经营团队,管理者才是最终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这也是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几乎所有案例中,均提到保留管理层多年不变的深刻原因。即使最近的徐工机械的并购也不例外。

  由此提示我们,管理层的经营能力、稳定与激励机制才是促使一个企业脱胎换骨的关键。紧紧抓住这一因素,才是确保投资收益的关键。

  (作者:西南

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