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市场回暖 钢材价格上涨近10%呈全面恢复性增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 15:06 南方日报

  吕天玲

  引言

  国际铁矿石谈判仍然处于胶着期,国内钢价却已经开始悄然回暖。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本月25日在广西桂林说,今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运行呈现良好态势,钢材
价格进入回升通道,呈现全面恢复性增长。

  钢价回升近10%

  本月23日,宝钢公布了其第三季度调价方案。在第二季度涨价的基础上,主要产品价格再次大幅上涨,每吨普遍上调人民币200元—300元,其中热镀锌板涨幅最大,达12.9%。

  宝钢钢材价格变化一直以来都被业内认为是国内钢材市场的晴雨表。在其刚公布三季度钢价的同时,马钢、

鞍钢等钢企也同时公布了其6月份部分钢材产品价格调整信息,大部分产品价格看涨。

  从今年2月份开始,国内钢材价格就摆脱了持续达10个月的寒冬。来自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第一周全国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为3672元/吨,到今年5月的第三周,平均价格已达到4016元/吨,涨幅为9.37%。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轮国内钢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钢铁生产厂商预测今年的

铁矿石价格还将上涨,而提前采取的转嫁成本措施。

  “铁矿石涨价,钢材价格就必然要涨。提前涨价,还可以提前消化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压力。”宝钢销售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但是,据一些分析人员分析,铁矿石涨价19%只会使每吨钢材生产成本增加100多元,影响并不是很大。对宝钢、马钢等这些主要依赖进口的企业来说可能影响会大一些。但是,对包钢、鞍钢等拥有自己矿山的企业来说,影响相对小一些。

  多重因素导致钢价上扬

  作为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起草者之一,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钢价上涨仍然受国内供求关系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张学武认为,从需求方面看,虽然去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钢材需求也受到了一定抑制,但进入今年以来,受经济增长拉动,需求出现较快增长。

  昨日中钢协发布的资料显示:一季度GDP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均超过去年同期的增长率,也高于去年全年的增长水平,拉动钢材需求持续增长。

  “上半年,不仅是国内投资增长迅速,而且机电出口也比较强劲。因此拉动钢价不断上涨。”李新创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1—4月份,我国共出口钢材917万吨,同比增长26.3%;进口钢材629万吨,同比下降26.4%。进出口相抵后,1—4月份净出口钢材288万吨,缓解了国内市场供应压力。

  在李新创看来,国内钢价上涨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国际价格的拉动。“国际钢铁生产厂商不断调高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国内钢价上涨。”

  据了解,亚洲市场上。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已经宣布,将热轧板卷上涨2万韩元/吨。新日铁等公司也宣布了涨价计划。

  涨价能否持续?

  虽然国际钢价在节节拔高,但是业内人士对国内钢价的走势仍然很不乐观。李新创说,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钢材仍然能保持一个很好的供求关系,钢价还会进一步走好。但是,他认为,价格涨幅不会太大。天相投资分析师梁铭超也表示,过剩产能在长期内的存在使钢价不可能大幅度上涨。

  但是,在武汉新兰德钢铁行业研究员余凯看来,钢铁行业拐点并未出现。他认为,近期钢材价格上涨是由成本因素所推动。决定钢材价格走向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

  余凯的观点是,建筑用钢材因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加大而需求难以增长,汽车用钢材的需求也没有出现大幅增加的征兆。只是铁路建设、船舶制造和国家电网建设用钢材量在增加,但这一影响毕竟有限。

  据统计,2005年我国已形成生产4.7亿吨炼钢能力,还有在建能力0.7亿吨,今年的炼钢能力将进一步扩大。即使考虑需求增长,产能释放也将对钢材市场形成巨大的压力。

  近日公布的《2005年钢铁行业运行分析及2006年趋势预测》指出,随着钢价的上涨,钢材产能大幅释放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今年2月份,在价格回升的刺激下,钢材产量恢复快速增长,2月份生铁、钢、钢材日均产量分别达到101.19万吨、105.22万吨和113.65万吨,均创下历史新高。报告预测,如果钢材产量继续大幅增长,将可能扭转钢材价格回升的势头,再现去年下半年钢材价格持续下跌的局面。

  该报告还指出,随着我国钢铁出口的大幅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将有可能抬头,我国钢材产品出口遭遇

反倾销的风险将会增加。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