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过剩忧虑迫行业结构调整提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14:12 中国产经新闻

  一月内连发五道行业指导“金牌”

  CIEN记者严娟娟报道

  尽管此前有权威研究机构称,由于受产能过剩的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速会有所下降。但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达到10.2%,超过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增
速,颇出乎意料。GDP高增长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的增强,但它同时强化了一些原有的经济矛盾,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在3月底到4月中旬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先后出台了焦炭、煤炭、水泥、铝、铁合金等五大产能过剩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其他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也将陆续出台。有关专家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表示,五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预示着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步入快车道,其注重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将有益中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矛盾逼出“有形”之手

  CIEN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增速加快,经济效益水平继续提高,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继续缓解。据悉,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822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0.3个百分点。同时,除钢铁行业外,多数行业经济效益水平保持增长。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表示,尽管一季度工交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地区、行业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继续加大,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局部性、时段性煤电油运紧张仍存在,工业品出口面临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等五大突出问题。

  一季度凸现的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发改委的牵头下,3月22日至4月1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环保总局等部委,先后出台了《加快焦化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等涉及焦炭、煤炭、水泥、铝、铁合金等五大产能过剩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掀起了新的一轮宏观调控热潮。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上述五大产能过剩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和环境污染治理滞后等突出问题,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而且宏观调控时机也已成熟。因此,抓住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将有利于促进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有形”和“无形”之手结合

  在这轮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宏观调控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寄希望于行政手段来达到缓解经济发展过快、产业结构混乱的局面。国家希望通过坚持总量调控、关小上大、有进有退、产能置换的原则,从完善规划指导、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能力、改善安全状况、改革流通体制、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能过剩行业的供需长期稳定、高质量的平衡,全面提升产能过剩行业的水平,以达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

  但有关专家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中央政府强调发展效益、鼓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关心民生改善的大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经济学家乐嘉春博士表示,目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过热与物价指数低位运行及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由此增加了宏观调控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因而,如何寻求新的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任务。他认为,由于缺乏协调性和有效性, 2004年以来实施的宏观调控,已显示出在某种程度上的失灵或失衡,因此,本轮调控的思路要来一些变革,他建议宏观调控要有长期目标,要继续加快制度性改革进程,杜绝部门或地方利益的干扰,建立起一个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强有力的协调部门,不能放任一些利益集团假借市场化名义“行”经济寻租的非市场化行为。

  也有专家认为,与2004年年初的宏观调控相比,中国政府监管层此次加强了合作和协调,并且更加注重市场化手段,是一个很好的“苗头”。

  事实上,国务院第112次常务会议已经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一年修订一次”,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