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日系制造衰退了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 11:39 南都周刊

  特约记者 汤白露 北京报道

  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的兴盛一直在不停旋转:先是欧洲大陆,然后是北美,再到日本,韩国,现在似乎是中国龙了。每到一处,就伴随着一次世界经济新的热点与奇迹,当然,还有旧的失落。日系制造业的昨天,正在成为我们的今天,而日系的今天,或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剖析它,然后才能将龙的奇迹放至最大,将失落减至最低。

  1982年,李卓成7岁的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视机,那是黑白14英寸的日本夏普。李卓成结束了在邻居家蹭电视看的生活。5年后,李卓成开始看上了彩色电视,这次仍然是一台日本产品——索尼20英寸,还带遥控。此后,相机、冰箱,乃至洗发水等等各色贴着日本品牌标识的产品陆续搬进了李卓成的家。

  直到1995年后,李卓成渐渐长大,家里的不少用品也要更换了,而这次,被迎进家门的已经大多换成了中国本土品牌或者是欧美甚至韩国的品牌。在日本制造企业最大的市场之一——中国,日企产品的影子似乎渐行渐远。

  这一切,映射了日系制造在全球的衰退吗?

  市场实况:黄金周里尴尬的日系产品

  自5月1日推出促销活动以来,摩托罗拉V3以1660元的价格再度脱销,而松下仅有的这款A210仅售500元却“销量很一般”。

  2006年的“五一”黄金周前后,记者对日系产品进行了近距离体验……

  5月1日上午,在北京一号线地铁里,邻座一位MM正拿着纤薄精巧的手机发信息。这是一款银白色的时尚手机,在拥挤的气氛中,Panasonic的LOGO清晰可见。

  5月3日,在北京市郊外的通州苏宁电器,记者见到了这款手机(Panasonic A210),促销价为500元。营业员被围困在人群中,她说,自5月1日推出促销活动以来,摩托罗拉V3以1660元的价格再度脱销,而松下品牌仅有的这款A210“销量很一般”。邻柜的NEC手机虽然款型较多,也同样淹没在茫茫“机海”之中。

  在北京市中心的几家苏宁电器连锁店,也难以看到昔日的东芝、三菱,只有NEC与三洋和Panasonic的寥寥几款机型在上演“最后的疯狂”。

  家电领域同样问题不少。自去年以来,创维、TCL、海信等国产平板厂商在技术上的跟进,使原本具有技术优势的日系彩电品牌影响力日渐弱化。日系由于重点选择等离子技术,也导致被动局面一直未能改观。上海松下等离子显示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孝齐分析了松下42英寸等离子电视的成本:700美元(面板)+200美元(电路、外观设计)+100美元(渠道费用)=1000美元(总成本)。

  一台42英寸等离子电视到消费者手中差不多1100美元(近10000元人民币)。而现在消费者期望降到8000元人民币,显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等离子电视的日系品牌阵营自从去年以来一直进退两难。

  同时,今年4月信息产业部发布国家高清标准,规定等离子电视分辨率达到720线才符合高清标准。按照这个标准衡量,42英寸以上的等离子电视,没有一款可达到高清国标要求,这对等离子行业是个惨痛的打击。上海松下正与日本总部积极沟通,建议日本松下能够研制出适合中国高清标准的产品。但问题是松下总部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单独研制的可能性有多大?

  不仅是松下,日立50英寸以下的产品大部分物理分辨率为1024×1024,同样达不到720线清晰度的国清标准要求。日本彩电商目前集体面临全球研发与中国单独研发的矛盾。

  SONY的反应倒是迅速,早几年便联合韩国三星转身加盟液晶阵营。但是今年春节期间,SONY彩电“软件升级”事件爆发。在中国市场上的问题SONY电视涉及5款液晶电视和液晶背投电视,销售近1.8万台。而SONY(中国)仍然称,消费者需要电话预约后,公司才会派人上门进行软件升级。这一傲慢态度导致今年“五一”黄金周,SONY彩电遭遇冷落。

  行业个案:日系通讯渐失“话语权”

  2005年在中国市场上,日系手机只有索尼爱立信排名最高,但也仅居第六,目前仅有NEC、京瓷两家坚守中国手机市场,但其市场份额加起来不到3%。

  日本NEC总部传出消息:NEC执行副总裁矢野薰4月1日正式接替金杉明信成为新总裁。鲁敢接掌NEC通讯中国总裁帅印。

  鲁敢上任一个月以来,新政并没有开出特效药方。对于业界关心的NEC通讯下一步的战略问题,NEC对外公布的信息显示,2006年总体策略将保持不变。

  然而手机仍然是NEC一块心病。根据诺盛电信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2005年在中国市场上,日系手机只有索尼爱立信排名最高,但也仅居第六;NEC市场份额为2.1%,名列第12位;松下份额1.0%,名列第18位;三菱、京瓷、三洋份额更少,均不到1%。

  几个月前,东芝、三菱已相继宣布撤离手机业务,松下也宣布停止非3G的手机生产,此前介入日系上述手机业务的经销商都在清理库存手机。

  目前仅有NEC、京瓷两家坚守中国手机市场,但其市场份额加起来不到3%。业界人士认为,日系手机溃败并非技术因素,根本因素在于其对待中国市场的复杂心态。

  “由于担心仿冒和流失技术,日系手机既不愿意同步将新品引进国内,同时又舍不得中国这个大蛋糕。如果全力以赴做,可能结局大不一样。”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交流中心一位负责人表示。

  实际上,前总裁卢雷曾经试图力挽狂澜,凭借合作伙伴德信无线(国内最大的专业手机设计公司)的支持,去年NEC发布近40款新手机,覆盖高、中、低市场;同时投入巨资重塑产品形象,一系列营销措施使得NEC手机的知名度和销售额有所提高,市场占有率从不到1%上升到超过2%。

  然而,营销业绩稍有好转的NEC于2005年底突然宣布放弃低端手机市场,重新定位高端,这一举措导致其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市场竞争态势却证明,在中国市场1500元以下的低端手机需求量最大,NOKIA甚至推出400元手机。

  以上变局给NEC通讯制造了压力,随着一系列新问题接踵而至,鲁敢手中究竟能掌控多少市场“话语权”?

  目前,NEC通讯主攻3G服务、3G终端、电视通信融合产品以及固网微波四块核心业务。让人迷惑的是,鲁敢表示,在中国3G牌照颁发之前,NEC在中国将实行“多条腿走路”的策略。此外,由于之前重点致力于WCDMA标准,最近才向TD-SCDMA靠拢,NEC通讯的3G抉择正处于迷茫的十字路口。

  “这意味着NEC并没有解决根本战略问题。”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交流中心一位负责人认为,与NOKIA、MOTO等手机巨头相比,NEC通讯的决策模糊且滞后。

  鲁敢表示,此后的业务重心将放在整合NEC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广电网络中的优势资源上,根据运营商的需求提供定制的综合业务解决方案。

  业界惊呼:NEC要嵌入中国电信运营市场,从而淡化手机终端的烈性竞争?尽管NEC在国际上已经结盟NTT DoCoMo、沃达丰、和黄3等主要3G网络运营商,但其3G经验是否适合于中国特色的3G市场?

  如果转向于电信运营这一赌注失败,则意味着NEC通讯不仅在刚有起色的手机业务上继续跌落竞争力,同时在运营方面也未必能如愿。

  辩驳:日企正在追加投资

  索尼的策略调整预示日企在华业务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其“投资抢位”战略正引起其他日本企业效仿。

  关于日本企业衰退的争论颇多,日本制造真的在衰退吗?

  在中国消费者眼中,日本企业至少连续5年时间处于低迷的竞争状态。信息产业部于今年4月发布的一则榜单更证明了这一点:在刚发布的“200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实力前100家三资企业名单”中,日系企业中以松下电器(中国)排名最靠前,位列第9名;索尼(中国)列第24名,东芝(中国)第32名,日立(中国)第37。另一数据是,截至2005年,索尼在华实际投资10亿美元,2005年销售额约40亿美元;东芝在华累计投资超10亿美元,2005年销售额约50亿美元;在华事业规模最大的松下电器,总投资约30亿美元,2005年销售额约70亿美元。与此同时,韩国的LG电子累计投资达到20亿美元,三星电子累计投资达30亿美元,2004年销售额达113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176亿美元。

  但是索尼、松下、东芝等等日系企业的代表对目前所谓的市场颓势并不认同。实际上,日系企业一直在反省和改变自己。

  对于索尼(中国)今年3月新上任的董事长高篠静雄,员工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鼻子”。作为今年3月刚升为索尼(中国)的头号人物,高篠静雄常常冷不丁闯进设计工作室,闻闻大家工作的味道。这一习惯逐渐为员工们欣赏,也透露出索尼(中国)在高篠静雄领导下正在演绎的“新鲜法则”。

  借鉴于在欧美市场迅猛贩卖“家电-娱乐”商业模式,在2006年的战略调整中,索尼的商业理念开始发生变化。与此对应,高篠静雄宣布2006年开始追加2亿美元投资。

  在遭遇手机全线溃退与家电沦陷之后,2006年索尼“增资谋变”难道只是日企群落在中国市场的一种非理性条件反射?

  最为关键的意义在于,索尼的策略调整预示日企在华业务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其“投资抢位”战略正引起其他日本企业效仿。

  2004年底,松下大手笔投资2.4亿美元在杭州建立全球性家电研发与生产基地。松下(中国)社长木元哲表示,杭州家电生产基地的目标是实现松下在中国生产的白色家电产能全面超越日本总部。

  作为日系在华事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松下的“抢位”体现在多层面:一方面增加生产制造领域的硬件投资,扩大产能,计划2006年实现在华销售收入85亿美元,由占全球销售总额的8%提升到15%;另一方面受欧美企业启发,加大市场研究与调查活动的密度,提升软性竞争力。

  可资对比的是,索尼也于2005年4月2日在上海张江工业园创建索尼中国设计工程集团。按照规划,2006年索尼中国设计工程集团的设计及研发工程师将增加到200名,主要从事VAIO笔记本电脑、彩电、个人音频、数码影像以及广播电视专业器材等产品的设计研发。成立一年多以来,索尼内部认为,中国设计工程集团最大的商业价值在于挖掘了这一信息——“中国人的生活气息在改变。”

  上任以来高篠静雄强调最多的是,索尼的新战略不仅体现在产品与销售环节,更应该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一年来,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年轻工程师们所表现出来的挑战精神,他们做什么事情都竭尽全力、充满活力。从这方面来说,与日本现在的工程师相比,他们有更大潜力。”高篠静雄颇为感慨。

  显然,松下、索尼上述生活方式研究机构已经彰显出日本企业的“嗅觉”理念:融入中国社会,才能与龙共舞。

  剖析一:技术保守之罪

  日本企业惜钱如命,早几年对于欧美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巨额投资似乎充耳不闻;此外,由于过度的技术封锁,日企在华生产线的技术创新被欧美、韩国企业远远甩开,落后好几年时间。

  索尼内部的战略规划表明其对于产业链条的路径判断已经明晰,答案只有一个:加大投资迅速“抢位”,然后在技术创新节拍的引领下再度起舞。

  业界人士认为,这一战略思路,明显带有欧美化痕迹,但对于一贯保守的日本企业而言,真正迈出这一步仍然面临多方面的困难。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姜风表示,“遗憾的是,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工厂的技术创新与韩国企业相比晚了5年时间。”日本人过于保守和敏感了!

  2003年,上海松下等离子显示器有限公司的等离子项目,被总部由“技术升级”调整为“扩大产能”,投资金额也降为1亿美元。而2005年7月,松下宣称将投资16亿美元在尼崎县建造全球最大的等离子面板生产厂,该厂将于今夏动工兴建,预期明年7月投产运营。至此松下的等离子面板生产厂增至5家,但其中将仅有一家位于中国上海。本田公司在2006年投资战略中决定,计划30年来首次回日本国内建设新厂,投巨资在琦玉县寄居町建设一座新工厂,主要研发、生产对环境影响非常轻微的下一代汽车发动机。本田公司表示,计划将该厂培育成“技术革新的实验场”,以指导公司海内外各地的汽车发动机和整车生产。显然,关于下一代汽车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是关键因素,回国建厂是为了从根本策略上防止技术创新外流。

  近年来,本田、东芝、松下和索尼等大公司都纷纷开始行动,重新回日本总部建设新厂。分析人士认为,此举除了提高各公司在日本本土的竞争能力之外,防止核心技术外流是主要原因。

  日本业界广泛认为,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内,可以有效地防止高新技术被竞争对手复制。日本经济产业省早几年便要求在海外的日本企业采取严密措施,预防技术泄密。

  来自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企业惜钱如命,早几年对于欧美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巨额投资似乎充耳不闻,由于过度的技术封锁,日企在华生产线的技术创新被欧美、韩国企业远远甩开,落后好几年时间。壮大了的中国企业,加上顺流而动,开放得多的韩国和欧美企业抢先一步后,留给日系的空间已经不多。

  即使在空间已经不多的情况下,保守而过于脆弱敏感的日本人仍然在暗地里将已经外移的部分所谓高端产品制造线从中国又转回日本,日本政府也要求日本制造业必须保证10%左右的核心产业留在日本。于是,即使是在一些新兴的电子类市场上,如音乐播放设备以及新型显示器等,也是韩国三星和飞利浦在和中国品牌一道共同精彩。

  不过“有了这几年来的前车之鉴,索尼、松下、东芝等日企正在权衡技术重新回流中国的可能性。”赛诺市场研究中心执行总经理叶平表示,但是目前的实际行动并不明显,或许这需要一个酝酿过程。

  剖析二:产业转移之果

  在亚洲其他国家另外建立生产工厂,从而降低在中国投资偏高的风险,这是日本企业对于“China+1”战略的基本理解。此外,在华日企投资在一些非制造领域,已经明显超出制造业。

  对于在中国市场的“衰退”,从日本企业布局来看,还有一个主动放弃和选择的因素。

  日本最新的海外投资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短短9个月内,到印度设立分公司的日本企业增加了10%,达到230家。日本媒体报道,三菱东京UFJ银行的印度部门代表透露,每个月平均有30家日本公司询问有关投资印度的资讯。显然,日本公司对于印度市场的热衷程度在逐渐升温,直追对中国的投资热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指出,到亚洲其他国家另外建立生产工厂,从而降低在中国投资偏高的风险,这是日本企业对于“China+1”战略的基本理解。其原因可以追溯到2004年,中国超越美国有史以来首度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此后,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于2005年7月发布的《2005年度通商白皮书》表示,日本公司应当力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增加在东盟成员国的生产,因为中国存在各种微观经济风险。

  日本公司纷纷表示,虽然中国仍是最大市场,但各种风险迫使它们将售重点转向其他四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越南。上述白皮书还表示,91%的公司计划近期扩大在印度的工厂规模。

  重视印度的政策正在日本商界迅速扩散,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日本公司对于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计划如此提防有加?

  此外,在华日企在一些非制造领域的投资,已经明显超出制造业。有分析表示,日系品牌的衰落,只能说是制造整机产品的衰落,但是日系企业在体现核心技术的具体零部件上仍然有着很大的控制力量利益获取,“彩电的显像管、空调和

冰箱的心脏——压缩机,这些不少都是来自日系,而这些核心部件在整机中所占的利润比例却绝对不低!”

  2005年2月底,松下中国公司的一则消息显示,松下将其2005年度委托给TCL的CRT彩电的“外包”组装数量由过往的每年6万台猛增到30万台,松下方面强调,外包只涉及彩电组装,彩电的显像管还将由松下设在北京的显像管厂提供,主要是因为显像管本身有相当的利润,而TCL彩电的部分显像管本就是由松下供应的。“就算是现在流行的

平板电视,显示屏也主要从日本拿货,光这块屏就要占去整机成本的60%。”一位彩电企业人士表示。

  日系企业似乎渐有专注于产业链条某个高端节点以及行业标准和服务业的意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