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制造进入多中心狂欢时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 07:41 信息时报 | |||||||||
时报记者 施业传 近日,家电新闻不断,但以海信成功入主科龙与昔日“标王”胡志标的假释出狱,最为引人关注,但这两大新闻正好预示着广东家电制造的霸主地位的没落,中国家电制造的多极化时代的来临,泛中心化将成为未来家电的主旋律!家电制造向湖北、四川、安徽等地迁移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而广东作为中国家电的传统大省,将迎来一个“空心化”时代,技
广东家电制造现在难言第一 目前,与江渐家电制造相比,广东家电制造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可以说“浙粤大战”旗鼓相当,有几点理由:1.从厨卫业等小家电来说,欧美资本与日系资本,现在主要集在“长三角”地区,如阿累斯顿、林内、史密斯等,再加上本土的方太、帅康、老板等,中国厨卫业出现了“双子星”格局,长三角与珠三角不相上下;2.在彩电与空调行业,珠三角明显超过长三角,但由于青岛两大王牌海尔与海信的存在,再加上四川长虹,可以说珠三角的优势并不是太大;3.近来,江西南昌、安徽芜湖、湖北武汉吸引了大批家电巨头的进入,其中美的与奥克斯杀入南昌,美的与长虹进入安徽,美的、TCL、海尔等进入武汉,可以说,“中原家电军团”的崛起,已成为能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叫板的新锐,总之,广东作为家电大省,已难言有绝对优势,其中海尔、长虹、海信等也控制了广东家电的不少产能,也很难将他们真正归入广东制造之列。 另外,虽然欧美及日韩台企业现在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但从这些地方的土地储备与经营成本分析,广阔的内地正在成为制造企业的“北伐”中心,内外资均是如此认为!施业传在顺德、中山、深圳等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厂房正在大量空置,许多企业因为成本原因而转进到内地,配合国家的“西部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广东家电以前追求“制造规模第一”的战略也急待转型,道理很简单,“制造规模第一”是个虚名,就拿深圳与苏州工业园相比,虽然深圳特区在产值上已无优势可言,但深圳提出的“效益第一”的战略转型,正好切中了广东制造的“软肋”,那就是片面追求外在的规模已无意义,家电业通过价格战并不能自救,“规模第一”战略只能让广东家电变大,但未必能变强,“深圳思维”值得学习,同样苏州工业园的候鸟经济,虽然暂时吸引了大量外资,但如果不能从效益上下功夫,这种繁荣昌盛只能是昙花一现! 总部经济成广东制造新出路 广东家电必须走出去了,施业传认为:现在长久不散的“民工荒”就是一个预兆,同时,广东土地政策及地价的更加紧张,也是一个瓶颈,还有,广东家电制造也不能总是停留在拚资源、拚消耗、拚价格、拚成本的低水平扩张之路,而必须向拚技术、拚管理、拚创新、拚品牌的方面转型,因此,正如世界名牌协会国际营销大师科特尔认为:广东制造就是中国制造的典型缩影,广东制造不能再总是走价格战的老路了,现在广东的商业环境是中国大陆最接近香港的地方,因此,广东将来主要应该输出商业机制、国际品牌、先进技术等,可以率先走“总部经济”的路子,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广东,走到全国,而广东各级政府应加强城市化建设,加强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让更高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在广东长期安家,将各地投资生产的利润用汇回广东,消费在广东,这才是长久之计。格兰仕营销大师俞尧昌对记者称:顺德家电制造必须走总部经济的路子,将顺德变成中国家电的投资中心、设计中心、模具中心、策划中心、营销中心与国际化中心,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企业走进来,在“软环境”上下足功夫才行! 知名家电营销专家杨云铎认为:总部经济说白了就是影响力经济,以跨国公司为例,现在许多美国企业在中国设厂,他们的国际贸易都计入了中国对美国的顺差,这其实是一个假象,因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从中国出口,但赚取的利润大多通过内部的“转移定价”机制而转移到了国外,向中国政府上交的税收并不多(中国内外资税收不并轨也是原因),可以说由于欧美国家的企业巧妙实施了“总部经济”战略,导致中国成为制造大国,但并不是制造强国,同时还要面临“反倾销”与“顺差大”的双重难题。 回首国内,我们发现,青岛的“总部经济”战略很成功,海信与海尔在全国的品牌输出也相当成功!施业传也发现,“青岛模式”值得广东制造与浙制造学习,那就是企业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在企业自身的质量、规模、市场操控力、总部影响力、技术革新力、国际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下功夫,以韩国的三星、LG为例,这两家家电巨头的年销售总额相当于整个中国家电业,原因就在于韩国的“总部经济”模式很成功,他们向欧美与日本学到了一点,企业不在于多,关键在于“大”与“强”兼备! 专家视点 品牌技术强省成当务之急 “广东许多家电企业没有品牌意识,受胡志标失败的影响很深!”施业传的话得到了许多营销专家的认可。以胡志标为例,其实胡志标的失败主要不是因为营销,恰恰相反,胡志标做得最好的就是营销,也是靠营销成功而成名的,但由于胡志标内部的股东纠纷与财务失控,使得胡志标仅靠营销是不能自救的,这正说明“没有营销是万万不能的,但营销绝不是万能”的话。施业传走访中山的威森电器、长青集团、厨之宝、国光音响等发现,胡志标的确让低调的广东人更加低调了,广东家电这几年死的品牌多,活的品牌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低调”,“低调”成了许多老板掩饰自己的无能,放松自己的上进心的一个“绝妙的借口”,而胡志标正好成为这样一个借口的替罪羊。 另外,随着国家新农村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民不会再接受超低工资的盘剥了,广东家电要吸引更多更好的技术工人,就必须提高工人的待遇,这一点就让广东家电制造很为难!在蓝领技术工人越来越紧张的条件下,广东家电向内地进行资本输出与制造输出就成为必由之路,道理很简单,假设有一万名工人,每名工人在广东给800元,除去每年的回家探亲等,工人一年所余也就3000元,许多工人还要两地分居,但是,如果这个厂就设在湖北、河南、四川等劳动力的供给地,那么这一万名工人只需每人每月给500元,他们就很高兴,起码不用离乡背明与两地分居,每个月广东老板就可以省300万元人工,而工人的积极性还更高如果广东家电制造不转向总部经济、品牌经济与技术经济,继续在成本经济、价格经济与营销经济的怪圈中,那就有落伍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