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宗新建 发自杭州
浙江棉纺织企业正在不事张扬地向西部转移。以温州人为代表的浙商携近百亿元资金,涌入新疆的棉纺产业。尤其可贵的是,部分西进的浙商摆脱往日资源消耗型的层次,逐步进军高附加值的棉纺生产领域。
百亿浙资涌至新疆棉纺业
最近的浙江纺企西进案例,发生在3月中旬。当时,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下称“昌吉州”)携46个重点推介项目赴浙江进行对接洽谈。最后成功“嫁出”的项目中,颇引人注目的是浙江海宁宇力袜业有限公司、海宁伊力袜业有限公司与昌吉州米泉市签订的纺织工业园合同项目,投资额达3亿元。这也是浙江近年来在新疆投资规模较大、较为高端的纺织工业项目之一。
一直活跃在新疆的温州商人黄先生电话里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早在2002年,浙商在新疆曾经一度“逢人谈棉”,大笔投资当地的棉纺业。当时,其典型操作手法是在当地买下轧花厂,将籽棉加工成成品棉,再转卖到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
再往前追溯,被浙江省政府盛赞为农业“走出去”典型之一的浙江云森轻纺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先以3550万元成功收购新疆奎屯第一棉纺厂,随后就在新疆发展棉花种植基地,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到2004年,这家奎屯云森纺织有限公司跻身新疆民营企业30强。
据新疆浙江企业联合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新疆投资创业的浙江人有16万~18万人,用工数在200人以上的企业有1000多家,注册资金9亿~10亿元,去年,新疆浙商的商贸销售额达1000多亿元。该联合会相关负责人透露说:“浙商在新疆的投资涉及纺织业、房地产、商贸等领域,尤其以投资纺织业为多,相关投资总额达到近百亿元。”
浙江之短新疆之长
作为纺织大省,浙江目前已成为全球主要的纺织品出口加工地区之一。浙江省经贸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该省纺织品出口额达203.8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35%;纺织行业的产销总量、出口总额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首位;在纺织行业17个大类产品中,该省有7类产品的产量名列全国第一。
然而,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能源荒”、“土地荒”的出现,加大了纺织业的成本压力。黄先生说:“就温州而言,工业用电价格每千瓦时在0.7元以上,纺织工人月平均工资超过1000元,土地更是有钱也买不到。加上一系列的贸易摩擦和竞争的加剧,在东部做棉纺织业,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洞悉浙江纺织业状况的浙江省政协常委、民革浙江省委员会委员马庆国也对记者表示:“纺织业这几年所受的影响是多重的,包括国际原料市场价格波动、国家信贷控制措施、企业产能过剩与产品结构问题、出口退税政策、企业排污收费新规定等。现在,浙江一些重要的纺织产业集聚地区面临困境,而且亏损面将会增大。”
另一方面,年棉花产量占全国近1/3的新疆,对浙江纺织企业的吸引力却近乎“无可挑剔”。记者注意到,昌吉州3月在浙江招商时,曾开出非常诱人的条件: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工业用电价格低廉,为0.28元/千瓦时。此外,税收减免、低价转让产权等也多次成为新疆赴浙江招商的“法宝”。
广阔的市场也是另一吸引浙商之处。除了可将产品从新疆运回东部外,新疆本身的消费潜力也已比较可观,与之毗邻的8个国家共10多亿人口的辐射市场更是潜力巨大。黄先生本人就在吉尔吉斯斯坦等国设立了多个服装销售点,销售其在新疆加工的服装。
“浙江只留研发和销售部门”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棉纺业的西进已不是当初的资源消耗型投资,也不是一种纯粹的短期投机。合理的产业布局,已经渐显端倪。近日赴温州招商的新疆阿克苏市市长王武民曾公开表示,新疆的众多温州籍民营棉纺企业“已基本进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我们希望把大部分生产线搬迁到新疆,浙江只留下研发和销售部门。”按照黄先生的想法,浙江纺企在新疆的理想发展模式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成本优势,把初加工、常规产品生产向其转移,而东部地区则强化研发设计、品牌塑造、国际贸易和中高档产品的开发。
浙江省经贸委轻纺行业办公室相关人士近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浙江纺织业向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转移,是一种两地优势互补、以实现成本最低化的合作模式,因为,“浙企的当务之急是进行产业布局的结构性调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整合,以及企业和渠道资源的融合,以实现由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