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界进入泉州市内,可以经过两座大桥,一座是不用收费的泉州大桥,一座是收费的刺桐大桥,关于这两座大桥的背后是一段姓公还是姓私的故事。
“民企就是后娘养的孩子,一切只能靠自己。”这是记者在泉州采访时,当地一位企业家谈起这两座桥的一段心声。而刺桐大桥的故事,深刻地体现了民企进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尴尬处境。
□赢周刊记者 黄婉华
夹缝中求生存
当时的陈庆元无比风光,作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他所在的名流公司所拥有的刺桐大桥是我国首例由民营企业完全采用当今国际上通行的基础设施建设B0T投资方式建设的一个项目,同时也是福建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和泉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按照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刺桐大桥经营期限为30年(含建设期),期满后全部无偿移交给国家。
如今,刺桐大桥的知情者,都不愿意回忆当年刺桐大桥的故事。在刺桐大桥的诞生上,泉州市政府和大桥公司两者的利益曾经是一致的,因为当时经过泉州市唯一的大桥——泉州大桥,其收费站是省里管辖, “过桥难”摆在泉州市决策者面前,再建一座跨江大桥成为当务之急。市里当然希望再建一座大桥来参与竞争。这时,由泉州市15家民企台股组成的“名流公司”主动请缨,愿意不带任何附加条件,承建刺桐大桥。
陈庆元为了促成这个项目,花了不少功夫,为了能运作项目,不仅专门成立了“泉州刺桐大桥开发有限公司”,其中陈庆元的名流公司投资占60%的股份,政府资金占40%,双方共同投资2.5亿元兴建刺桐大桥。按照合同,大桥总投资2.5亿元,全长1530米、宽27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日通车量为2.5万辆,是当时福建省最大型公路桥梁之一。
1997年底,泉州至厦门高速公路通车,由于刺桐大桥与高速公路相距仅300米且有空闲的连接匝道,大桥公司为此提出了连接方案,并已先期投资700多万元。而在此期间,泉州市开始投资1.3亿元,修建一条横向的牛山连接线,将高速公路与324国道贯通,然后贯通与324国道相连的泉州大桥。为解决“出路”问题,1999年,刺桐大桥公司转而投资4800多万元启动“324国道复线”工程,这一方案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批准。而在2000年底,当地在媒体上征集2001年为民办实事方案时,打通刺桐大桥连接线成为市民呼吁最强烈的项目之一。
但这一方案的实施仍然一波三折。由于复线工程与泉州市拟建的牛山连接线有交叉,先动工的324国道复线工程,将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前交到了泉州市有关部门,但等到全长6.3公里的复线工程修到牛山连接线时,大桥公司发现,已经完工的牛山连接线,预留给复线工程的桥洞比原先设计的偏移了20米,而且是一个斜向的桥洞。汽车经过大桥,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段被接成了一条反S形的危险路段,这段接口被当地群众戏称为“水蛇腰”。
关于大桥利益之争,甚至引起地方政府和省级政府的纷争,据当地媒体报道,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获知此事,曾专门作出批示,责成省体改委及省计委协调解决。而就为何迟迟没有打通刺桐大桥的连接线,泉州市交通局有关领导曾表示,高速公路与刺桐大桥连接,不利于交通分流,因为刺桐大桥所在地,目前已是市区。况且,高速公路南有晋江互通口、北有西福互通口,相距20公里,刺桐大桥刚好位于两者中间。在不到2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设立三个互通出入口,有待商榷。
先是大桥的接口问题,但从2005年泉州大桥取消收费之后,刺桐大桥的经营面临更大的危机。据了解,1984年,福建省交通部门直接投资1900多万元建成泉州大桥。当年通过的《泉外大桥征收过桥费暂行办法》规定,从同年12月1日起在泉州大桥试行征收过桥费,到收回该大桥全部投资时为止。1988年,泉州大桥即已收回建设总投资,但几经延期,通行费一直征收至今。18年来,泉州大桥净收益已超过5亿元。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2004年泉州市上交中央财政2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44.9亿元,市本级财力只有7亿元。这7亿中,工资要占4亿多,办公经费2亿多元,剩下的寥寥无几。而这两年,泉州市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都在亿元以上,主要来源之一就是泉州大桥的收费,另外还有银行贷款。而一些路桥建设项目的贷款,也是靠泉州大桥收费权来作为还款保证的,这也是泉州大桥延长收费期的主要原因。就在去年,泉州大桥正式取消了收费,但这使得刺桐大桥的经营陷入更大的危机。
陷阱还是馅饼
刺桐大桥的诞生,无论在当地还是在全国都是一个大新闻,因为这是全国首例BOT的个案,也让泉州政府以及名流股份公司的股东在全国都成为先进的典型。
也是因为刺桐大桥这个名字,使得BOT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不少人第一次知道,BOT为英文Build(建设)—Operate(经营)—Transfer(转让)的缩写,是指政府在一定期限内通过特许协议将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和管理权让渡给项目投资人,当特许期届满后投资人将该基础设施无偿地移交给政府的一种投融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为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渠道,刺桐大桥被作为正面案例广泛宣传之后,很多民企对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都跃跃一试。
对此,国家计委强调要积极开展以BOT方式吸引外商投资的试点工作,扩大试点领域,在公路、桥梁以及供水等项目上进行试点;交通部也透露了试办一批外商投资基础设施项目,鼓励中外合资建设并经营公用码头、泊位、公路、大桥和隧道等。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境外进行项目融资的管理办法》等措施,把外商投资特许项目的政策、操作程序纳入法制轨道,增加对外透明度。再加上福建省已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都为BOT的运用创造了条件。而福建省民营经济已具规模,特别是闽东南经济迅速发展,民间资本十分雄厚,具有承担中小型BOT项目的实力,使得内资BOT模式一直强烈地吸引民间资本。
媒体不报道就是最大支持
但陈庆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心有余悸地表示,“别提那座桥了,媒体不要报道就是对民企最大的支持了,这件事情他不想表明立场,现在也不是最佳时机,也许下半年还有合作,因此不要害死企业。”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泉州市一直在筹划泉州湾后渚跨海大桥项目,总投资达3亿多元,几年来一直没有动静,虽然泉州市每年都将项目带到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招商,但年年落空。而在此期间,名流公司曾多次表示有意向继续以BOT方式投资,却一直没有得到答复。到了去年底,泉州市更是决定独力投资开工修建。该人士透露,目前名流公司还在继续和有关部门谈判中,有望入股,下半年事情有望明晰,因此目前名流公司处在一个很敏感的阶段。从全局上看,引进民间资金进入路桥建设领域,已是泉州市政府的必然之选。
“肥肉大家都想要,赚钱的企业怎么会轮到民营企业。”这是记者在当地采访的时候,一位民营企业家的态度,也代表多数民企对投资非公领域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