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改革挺进核心地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08:15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刘伟勋 北京报道 “‘十五’期间电力改革确定的部分任务没有落实,是因为各个部门对改革的认识没有完全统一,触及自身利益时会有不同看法,”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政策法规部主任王强说,“但是,‘十五’期间的电力改革还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王强是在4月27日的“中国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与改革研讨会”上做此番表态的,他同时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这是目前为止,直接领导并参与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政府部门,首次公开回应去年以来各界认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明确为中国的电力改革成绩定性。 王强坦陈,“由于改革措施上和步骤安排上的不尽合理,一些法律法规建设的严重滞后,‘十五’期间部分电力改革的任务并没有落实”。但他同时强调,过去五年的电改工作并非一张白卷,而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应该充分肯定。” 王强表示,这个结论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的。他透露,2005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与电监会等部门对电力市场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调研和分析,重点梳理了电力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制定了下一个五年当中,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工作安排。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2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专门听取了电力体制改革小组的工作汇报,并对下一阶段电改工作做了具体部署,相关的文件正在制定之中,不久就将发布实施。 这意味着,自2003年以来因电力供应骤然吃紧、一些复杂问题难以厘清而几近停滞的电力体制改革,将在今年重新推进。 此前,国务院曾于2002年下发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以此为框架,启动了中国新一轮的电力改革。 文件发布之后,一系列具体改革进程随即展开:厂网分开、电监会成立、电价改革方案出台、区域电力市场试点等等。 但这些工作的推进和实施效果,都因2003年电力市场的供需形势突然逆转而受阻,电力体制改革步伐开始放缓。王强称,电改进程自2003年至今的放缓,是国家在电力工业工作重点上的主动转移——从加速、深化改革转移到加快电力建设,确保电力供应。 而三年后的今天,2006年,王强认为电力供求关系已基本从紧张转向相对宽松,因此,重新启动并加快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时机已经成熟;另一方面,“政府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包括电力在内的垄断行业体制改革。” 据王强透露,下一步电力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将是巩固厂网分开成果、积极发展区域电力市场、稳妥实行输配分开、全面推进电价改革等等。这些都是电力改革触及利益最多、最复杂而困难的部分。 在厂网分开方面,据称,下一步的工作将是抓紧处理遗留问题,尽快完成电网企业下属发电资产的划转移交。 在此前2002年的厂网分开中,国家电网公司保留和预留了3384.05万千瓦的发电资产,其中1597.74万用于抽水蓄能和调峰调频,647万千瓦用作电网建设资本金,920万千瓦用于支付主辅分离改革成本。《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要求,第二部分发电资产要两年内出售,由财政部统收统支,第三部分资产则应划归辅业集团。 但国家电网公司2005年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并将上述两部分发电资产划归新源公司所有,这一有悖于《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做法引起了很大争议。 本报获得的权威信息显示,目前国务院已做出决定,这两部分发电资产将从国家电网公司转交给电监会进行处理。至于另外1597.74万用于抽水蓄能和调峰调频的资产如何处置,目前仍在研究之中。 而在建设区域电力市场方面,在目前的试点基础上,下阶段将加大试点力度,尽快全面推开。 此外,输配环节的分开工作也已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相关的改革方案和配套措施也正在研究中,并在适当时候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 详细的工作表都已安排好,但具体工作能否照表完成,仍然令人担忧。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陈望祥称,输配分开是打破电网垄断电力市场,构建有卖方(发电企业)、有买方(配电企业)市场主体的电力市场体系的核心举措,国外电力行业绝大多数都实行了输配分开。但中国的电网企业对此有不同看法,输配分开推进起来相当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