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行业专题--钢铁业 > 正文
 

钢铁产能过剩遭质疑 钢铁协会辩解产能过剩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01:36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贾林男 实习生 詹宇昆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称对产能计算不能只做加法不做减法

  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呐喊又在冲击着人们的听觉,而在它还没有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之前,来自行业、学界的异议已经显现。

  继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对煤炭、焦炭、铝、水泥、铁合金等五大行业发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后,记者昨天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6年第二次信息发布会上证实,国家对于钢铁工业的调控意见正处于程序履行的过程中,将不日出台。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透露,这份事关中国钢铁业前景的文件将强调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强化行业准入标准,严控产能增加;第二,积极推动钢铁企业跨地区、跨省市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第三,按计划依法淘汰落后产能;第四,通过优化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消化部分过剩产能。不难看出,调控的矛头直指产能过剩。

  真的过剩吗?

  说钢铁工业产能过剩,无疑基于以下的理由: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季度工交经济运行情况显示:3月份粗钢日均产量106万吨,比去年最高的12月份增加2.6万吨。同时,一季度钢铁行业销售收入同比仅增长6.3%,利润下降57.1%,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1.3倍。

  而中国钢铁业产能到底过剩多少,准确的数字有吗?是粗钢的过剩还是钢材的过剩?很遗憾,都不知道。

  很长时间以来,“钢铁工业产能过剩”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总是回荡在我们耳边。而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判断是:目前钢铁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基本平衡的,甚至2005年我国还是钢铁的净进口国!

  罗冰生介绍,到2005年底,全行业炼钢产能4.14亿吨,炼铁产能3.91亿吨,轧钢产能4.2亿吨,“总体产能的确有过剩的问题。”

  但关键不在于数字而在结构。他强调,对产能的计算,不能“只做加法、不做减法”:

  中国的产能过剩具有结构性特点,先进产能与落后产能大量存在,所以国家既要考虑新建项目,也要考虑到淘汰落后项目,比如在2007年以前,将淘汰300米以及300米以下、产能9980万吨的小高炉,20吨以及20吨以下、产能5500万吨的小转炉、小电炉。

  其次,他表示一定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特点:“总是供不应求怎么优化结构?怎么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淘汰落后、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竞争力?”

  按照社科院研究员袁钢明的计算,我国目前钢铁有效产能与需求之比为80%,“这一比例正合适”,袁说。

  作为对产能过剩的回应,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日前在向发改委主任马凯汇报工作时,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今年1季度粗钢最高日产106万吨,全年产量才3.87亿吨,而去年产量是3.52亿吨,增加不足4000万吨。“这种速度满足不了我国GDP增长的要求,”戚向东对记者表示,按照正常市场需求,今后几个月日产水平“只会高,不会低”。

  扩张还是紧缩?

  “即将出台的调控措施与去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是一致的,且更具有针对性。”在回答本报记者关于“调控政策与去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关系”时,罗冰生如是说。

  然而,通过对比不难看出,《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是一个扩张性的政策,而即将出台的文件必将给行业以紧缩的信号。鼓励扩张还是要求紧缩?企业一时摸不着头脑。

  去年公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钢铁企业必须发展余热、余能回收发电,500万吨以上规模的钢铁联合企业,要努力做到电力自供有余,实现外供。

  表面看,这是一个紧缩性的政策,意在淘汰落后,优化结构。而实际上,各家钢铁企业为了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无不抓紧扩大规模、做大做强。

  而今年发改委的要求是:今年明确禁止新的项目上马。

  袁钢明认为,这种“急转急停”可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伤害。“行政措施的实施,反而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甚至是更大的过剩”。

  对于“风暴”前夕的民营企业,袁钢明建议民营企业吸取上一轮

宏观调控的教训,对原有水平进行新的技术更新,加快资金的周转,尽量避免政策的影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