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春天正在走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 13:23 中国电力新闻网 | |||||||||
“今年3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对于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实现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核学会日前组织的核能发展与核安全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钱绍钧表示,“这是我国发展核电的第一份中长期规划,对我国今后若干年核能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并网发电后,中国大陆现已建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核电装机容量达到870万千瓦。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大陆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对我国的电力供应、对支撑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钱绍钧表示,中国核电的春天正在走来,世界核电发展5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是保证核电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世界不必谈核色变 “切尔诺贝利事故是人类核电史上最严重的一起事故,切尔诺贝利和广岛长崎一起被永远写在了人类史册中,尽管在人类的灾难史上,不少地震、洪水干旱等灾害造成的损失比切尔诺贝利事故要严重得多,但后者的影响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与不可抗的自然灾害不同,有着太多的人为因素。”清华大学教授马栩泉的一席话让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们不得不回首20年前那场惨痛的灾难。 科学的发展跌荡起伏,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核电处于大发展时期,然而从切尔诺贝利事故以来,核能相继进入80年代的“深秋”和90年代的“冬天”,20世纪末处于低谷。 马栩泉表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消极影响延缓了世界核能的发展,但并不能阻止核能的发展。1970年至1980年,世界核能增加了80倍;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又增加了一倍,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也增加了11%,尽管增速变缓,但20年来世界范围内一直在运行的1000座左右的核反应堆,并没有再发生大的核事故。切尔诺贝利事故加速了先进反应堆的研发,这对核能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促进。 马栩泉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它告诉我们,对于核能这把毁誉参半的双刃剑来说,既不能谈核色变,又不能掉以轻心,人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它。 曾任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副代表、现任中国核学会秘书长的傅满昌,曾在切尔诺贝利十周年之后的1996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了纪念切尔诺贝利十周年会议。他对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了解非常全面。傅满昌说,尽管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总共死了几十个人,到目前为止国际能源组织公布的数字是不超过50人,但国外媒体报道的有5000人甚至7000人。这些不正确的误导让公众的心理形成阴影,这个阴影20年来还没有完全消除,相信通过核电的发展会逐渐消除。 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所长苏旭表示,公众对辐射、核辐射的认识都来自于长崎、广岛的原子弹爆炸报道,加上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一些不实报道,使得公众对核能和辐射的认识都存在误区。 苏旭介绍,2005年9月在维也纳召开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回顾与展望的国际会议,当时来自奥地利、美国、法国、中国等55个国家和IEA、WHO等14个国际组织的几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针对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当时的一些媒体把事故后出现的正常或是异常的现象都归罪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引起了公众的严重恐慌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危机。这在某种情况上加速和导致了前苏联政治上的动荡和不安,对前苏联和世界的核能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社会和公众心理影响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辐射直接造成的损失,因此在核能的整个发展过程当中,与公众的沟通显得特别重要。 反思切尔诺贝利事件 20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引发的关于核电安全问题、核电事故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 在中国核学会组织的座谈会上,傅满昌明确表示,切尔诺贝利事件是可以避免的。他认为,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前苏联的设计有缺陷,该电厂的管理和运行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同时,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中国在核电实践当中已经非常注意这些因素,而且加强了监管力度,应该说完全有把握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首席科学家的阮可强介绍,对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当时前苏联政府组织国家委员会调查,第一份报告发表的结论就是运行出错,事故是由连续发生的几个不应该有的操作错误所导致。但在切尔诺贝利事故15周年之后发现,造成切尔诺贝利事故很重要的原因是设计问题。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后的20年来,核电设计的水平提高了很多。痛苦的经验教训也要求核电的设计更安全、运行更安全。 “切尔诺贝利事故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对于负责核电安全生产的人来说却是心中永远的痛。”曾任大亚湾核电站首任中方厂长、现任广核集团安全总监的濮继龙表示:“核电的安全性是一个公众非常关心,也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切尔诺贝利事故虽没发生在我国,但不管哪个国家的核电出现安全问题,对我们都是沉重的。” 濮继龙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已经过去20年,对于年轻人来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已经隔得很远了,年轻一代能不能保持警惕的心态,能不能牢记历史的教训,这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有他们继承老一辈生产人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今后的安全才有保障。 核能是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的主要选择 “20年来,核能事业已经向着更安全、更经济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安全性指标已经大大提高。一批先进反应堆的设计和实践已经问世,发展比煤电还要便宜的第四代核能系统已经达成共识;到2020年,中国核电将占到总发电量的4%……”核能的春天正在来临,北京大学教授郑春开等专家对核能的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电部主任助理刘志勇表示,从1954年前苏联核电厂并网发电,到1999年全世界32个国家和地区运行着435台核电机组,到2005年大概有443台。1999年,核电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200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核电占各国总发电量的比例,最高是法国,其次是立陶宛的72.1%,韩国37.9%,德国32.1%,日本29.3%,美国19.9%,英国19.4%,巴基斯坦2.4%。中国以2.2%列第9名。 “中国能源资源相对短缺,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能源是瓶颈。”长期从事核安全管理与培训的杨光对我国能源现状非常了解。资料显示,我国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只有90吨,相当于世界水平的9.5%,相当于美国的10%。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还有生物质能等等,由于受到开发技术的影响,加上成本高、资源分散、经济性差等限制,预计相当长的时间内,在电力总量中大概占到1%左右。为了保证21世纪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核电是唯一可以大规模取代化石原料的成熟能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核电迎来了大发展的局面。今年年初,国务院制定了2005年至2020年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已将核电与煤电、水电一起作为中国三大能源支柱,核电将成为中国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栩泉等专家表示,只要坚持不懈地发挥人类智慧的力量,就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第二核纪元。(摘自:中国科学院网站作者:王学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