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版图上的电力——湖南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 10:09 中国电力新闻网 | |||||||||||||||
三湘何日高奏凯歌 本网记者 管永生易雷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在全国掀起一场娱乐旋风,与遍及五湖四海的湘菜馆交相辉映。看湖南卫视,吃湖南菜,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种时尚。 然而,令湖南人沮丧的是,与三湘文化相比,当地经济状况常常令他们脸上无光。湖南地处我国中部,跨海而来的外方资本就岸落户,长三角、珠三角的沿海城市一夜间客商云集。商务谈判、选址建厂,令人眼花缭乱的举动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匆忙而过的观光客一路走过三湘大地,却未带来一片云彩。 实际上,沿京广线穿越湖南的游客,一路上很难产生旅途的倦怠。沿途的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六个城市,如同一页页袖珍的文史读本,韵味悠长。只是让人读得不过瘾,因为他们太小,不足以演绎出更多的故事。 湖南需要一个能承载崛起之梦的城市群,以此辐射整个区域经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鼎足而立,彼此相距不足50千米,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地理上的咫尺之遥,让这三座城市自上世纪50年代便产生了“牵手”的念头。当时,以政治为背景,有人提出三市合一,取名“毛泽东城”,但没有实现。 “湖南有个非常稀缺的城市资源———长株潭城市群。”1982年12月,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张萍提出,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连结起来,形成湖南的经济中心。“若三市整合,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和总人口在全国中心城市中排第九位,城区工业总产值排第11位。”张萍的构想,与湖南人对特大城市的渴望不谋而合。 然而,这一事关湖南经济大局的一步走得太慢。当长三角、珠三角已经成为“金三角”时,长株潭这个等边三角形的连接线仍未画成,湖南经济腾飞的梦想仍然沉睡在梦中。 1995年,湖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一点一线”的构想:以长沙为点,以沿京广、湘江为线,建立优先发展区域带;1999年,湖南再度提出,将“一点一线”中的“点”由长沙拓展为长株潭。 2004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六项任务中。湖南人再也不愿被这趟经济快车落下。在他们的“十一五”规划蓝图上,崛起的梦想变得更加清晰:以工业、农业、服务业等28个专项规划和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规划为基础,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建设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湖南经济新体系。到2010年,GDP总量突破一万亿元,力争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正当湖南在崛起之旅中凯歌高奏时,能源瓶颈却再次牵扯着湖南经济发展的步伐。2003年,湖南省拉闸限电68000多次;2004年,拉闸限电71200次。湖南电力在总量、电网调节能力、布局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同时,电力结构不合理、水电比重大导致的季节性缺电问题严重。 长株潭城市群承载着湖南崛起的梦想,而三湘大地的水电显然难以托起扬帆而起的经济大船。那么,作为先行者的湖南电力如何走出“湘江沅水”呢? 湘江沅水难以承载崛起梦 本报记者易雷通讯员何志强
长沙夜景 2005年12月,站在湘江大桥上,潮湿的寒风不由令记者打了个冷战。前方不远处,重新规划建设的橘子洲头刚刚封闭起来。热闹的施工场景,时刻在提醒人们:这是个正待崛起的城市。腾飞的渴望,让急于见到成效的人们恨不得将整个城市变成一个大工地。 溯流而望,正值枯水期的湘江,用瘦弱的身躯划过一条向后延伸的曲线,仿佛在寻找着湖南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然而,水电大省湖南,如何才能为崛起之梦提供充足的能量? 在湖南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的路上,能源瓶颈使它的脚步或多或少增添了几分沉重。望着脚下的湘江水,真真切切让记者感受到:环抱湖南的湘江,正面对一个经济欲快速崛起省份的无奈。 水电:开发快到极限 仿佛在一夜间,湖南所有的电能都被一个无形的巨大磁场吸得干干净净。工业用电告急,农业用电告急,居民用电告急……各行各业面临着电能紧缺的压力。 湖南的能源困境究竟源于哪里?有人说,是多年来电源项目水火失衡积累的必然;有人说,是电源建设跟不上工业发展的高速度;还有人说,是运力缺口难载急需的电煤…… 2005年12月10日,湖南省电力公司发展计划部副主任王家红在接受采访时认为,2004年,湖南的GDP为561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这样一个高速的增长,电力难以支撑。这两年里,湖南的全社会用电量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4.85%、12.45%,而湖南2004年又遇干旱天气,水电出力受到严重影响。水电靠天吃饭,湖南电力靠水吃饭。目前,湖南水电已经开发了80%左右,可开发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火电又受到煤炭体制改革、铁路体制改革的双重挤压,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内外交困,才形成了前两年的局面。 “对于湖南省电力公司来说,2003年、2004年的确是很艰难的日子,现在总算过去了。2005年迎峰度夏期间,我们就兑现了不拉闸的承诺。2005年,全省拉闸数量比去年减少60%。随着一些火电项目的纷纷上马和煤炭市场价格的回落,各方面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湖南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缺电时期。”王家红说。 无论是水电深加工,还是增加火电建设对水电进行合理补充,以此调整能源布局,都说明湖南的水力资源已无法作为龙头领跑湖南能源大军。 不可否认的是,水电在湖南电力发展史上立下过汗马功劳。日月流转到上世纪50年代:1958年,湖南电力工业掀起第一次水电建设和全民办电热潮,三年累计完成投资达2.45亿元,是1950~1957年总和的近30倍,为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湖南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1986年,是湖南水电建设历史性转折的一年,是水电与地方经济唇齿相依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一年。当时,湖南省省长熊清泉公开宣布:“本届就是‘电政府’,我就是‘电省长’”,并决定湖南办电方针的“三个并举”:水火并举、大中小并举、办电节电并举,形成了“两水两火一条线”。这几个目标后来都逐步实现了。湖南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无论哪一个历史阶段,湖南的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都与水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今,湖南水电仰望高速的经济快车,眼里仍不免有几分无奈:水电湘军真的走进了死胡同? 湖南长沙管理学院院长叶泽则认为:“水电是湖南的一个强势。虽然现在水电开发空间已经很有限,但如何综合利用水资源是我们最要考虑的问题。不能光盯着开发,水电开发后还可以继续综合利用,做好水电深加工文章。” 湖南五凌公司计划发展部副部长刘兴义说:“对于水电开发,我们公司一直没有停步。我们并没有把目光仅仅停留在本省,正在向外省要能源。我们在建的水电项目有157万千瓦的装机在贵州。用我们成熟的技术与贵州丰富的水力资源搞强强联合,水电开发就有了新模式,资源就可以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用。” 火电:希望在明天 当水电走过了开发的辉煌时期,湖南能源如何重新布局,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它的“胞弟”———火电。 由于1959~1969年的10年间没有新开工较大火电项目,第一座大型火电厂1978年才正式建成,致使湖南近20年的火电装机年均增速仅为8.94%。尽管此后湖南加大调整力度,引进外省煤,发展亚临界参数大型“港口”、“路口”火电厂,并“以大代小”淘汰小机组。但是,失衡的水火比例,还是为日后的湖南能源震荡埋下了伏笔。 2003年夏,“电荒”突袭三湘大地。此前,由于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很多水库弃水防汛。这时,火电自然而然地被推上前台。然而,对于巨大的电力缺口,杯水车薪的火电并不能力挽狂澜。湖南人警醒了:一直以来值得信赖的水电,不可能成为湖南电能的惟一依靠,湖南的电源结构亟需改变。 实际上,多年来,相对水电来说,湖南的火电一出生就有很多尴尬。如果说水电是湖南一手扶持起来的孩子,火电却怎么看都是“表亲”。 说起这些,大唐湖南分公司副总经理罗日平言语中多有无奈:“湖南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现在的能源发展格局。火电必然要为水电让路,湖南火电是水电的一种备用互补。备用互补对于火电来说是需要成本的,这就不能完全形成有水就不用、没水就用的局面。” 不仅如此,近两年的煤价飞涨更让在湘的火电企业雪上加霜。据罗日平介绍,2005年,湖南发电企业基本都出现了亏损局面,主要原因是煤炭价格上涨,上涨幅度达40%,标煤价格涨幅达到近200元/吨。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后,国家对煤炭价格有所放开,煤炭价格的市场因素大了,对火电厂冲击很大。公司2004年还有微利,2005年已经全线亏损。另外,环保费、水资源费不断追加,整个公司每年环保投入一个多亿,水资源费用也有几千万元。各种因素累加,亏损在所难免。 湖南长沙管理学院院长叶泽则认为:“火电受煤炭制约,是市场机制的一种必然。你出的煤价低,其他省份出价高,那自然就要有煤炭外流。这在市场体制下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发电企业没有必要去谴责这个问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有一些摩擦和损耗,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也是很正常的。如果强硬地画地为牢,这与我国煤炭和电力的改革思路是相违背的,解决的只能是眼前的问题。” “另外,发电企业的自身管理也是一个问题,发电企业的粗放经营也是原因之一。失败时,人们愿意找外因;成功时,愿意找内因。这是人的普遍性。发电企业领导正在接受市场机制和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双重转变的考验。” 2005年12月的湖南,多了几分阴霾下的落寞。但是,这份落寞并不属于湖南的火电企业。因为,这个时刻的湘、资、沅、澧四水全面进入枯水期。经历了2005年夏季“严寒”的火电企业,又到登场的时候了。有位资深的火电厂厂长说:“湖南火电一年的盈利,就靠1、2、11、12月的苦战。如果这个机会抓不住,一年只能是白干了。”火电湘军们顾不上夏日留下的伤痛,匆匆掸去身上的灰尘,蹒跚前行。 罗日平认为,当务之急是,在理顺湖南目前的电源结构下,进一步理顺火电的价格和政策机制,形成水火之间的有效平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湖南的火电。只有在政策上满足火电基本的生存空间,才能有效地协调水火电的发展。 核电:能否成为第三张王牌 目前,湖南电力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亟需新的成员加入。早已纳入湖南人视野的核电和新能源,究竟谁可以成为新的王牌? 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湖南代表团在京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时,曾吁请国家同意将湖南核电项目纳入内陆省份核电发展规划。代表们认为,筹划核电建设迫在眉睫。粗步估算,到2008年,湖南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翻一番。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特别是湖南有色、钢铁等耗能产业的发展,对电力需求将越来越大。 但湖南省电力公司计划发展部副主任王家红对此态度谨慎。他认为,发展核电对于改善湖南能源结构是个良策,湖南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规划。但核电应该冷静地推进,“十一五”应该是铺垫起步阶段,真正启动应该是“十二五”、“十三五”的事情。随着核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设核电自然水到渠成。 一手操作核电项目的湖南五凌公司则信心百倍。五凌公司工程计划部副部长刘兴义认为:“核电是今后发展的必然。湖南核电‘十一五’如具备开工条件,2015年前后就要开建,才能满足湖南的用电需求。目前,初可研报告已经上报,设计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湖南经济正快速发展,核电将是今后湖南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此外,湖南的抽水蓄能电站、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也渐成开发之势,可以对部分地区的能源作合理的补充。积极安排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积极发展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一个崭新的结构蓝图近日正式纳入湖南省电力工业“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中。 悠悠湘江水缓缓流淌,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承载着新的希望。几天采访下来,尽管是走马观花,但依然可以感觉到湖南经济迅猛而良好的发展势头。这里的一切都在悄然改变,一切在无形的脉络中传承,看似矛盾的东西在这里渐渐和谐统一起来,尽管这需要时间来整合。我们相信,这些都不会太久。因为,湖南是一片有着太多传奇的土地,而且传奇仍将继续下去。 访谈: 努力冲破能源瓶颈 ———湖南电力发展大家谈 本报记者易雷通讯员何志强
耒阳电厂 刘海波 中国电力新闻网:湖南经济崛起遭遇能源瓶颈困扰,请具体分析一下原因,有何破解之法? 湖南省电力公司发展计划部副主任王家红:湖南遭遇能源瓶颈是综合因素造成的。但随着我们对电源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合理布局,2005年已经大为改观。虽然全年1到3月份还有少许拉闸现象,但全年全省拉闸总量与上年相比减少60%。我们正在积极调整电源结构。2006年,湖南电力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 湖南长沙管理学院院长叶泽:出现能源瓶颈的阶段也是和全国大背景有关的。1998年前后,全国电力出现了一个短暂、脆弱的过度性平衡期。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湖南就减缓了对一些电源项目的建设。因此,2003年、2004年就显现出一些状况。目前,随着不断进行调控,情况已大为好转。1998~2002年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2003~2006年则供不应求,2007年开始也许将供过于求,形成周期性的震荡。其实,哪一种状况的出现都是一种浪费。找到一个均衡点,是政府、企业、用户、媒体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国电力新闻网:湖南电源建设水火失衡的态势十分明显,水电、火电的现状是怎样的? 大唐湖南分公司副总经理罗日平:湖南的水电利用率已近90%,这是发展的必然。对于许多南方城市来说,水电资源比较充分,常年流量几乎没有变化,而湖南却有季节性的水力资源供给问题。所以,这时就需要火电来补充。在目前情况下,无形中加大了互补因素的火电成本。只有满足火电的建设成本、管理成本和发电成本,达到水火间的有效平衡,才能更好地发展湖南火电。目前,在湖南电源比例上,水电约占52%,火电占48%。随着金竹山、湘潭电厂扩建工程的上马,水电与火电的比例可以持平。 中国电力新闻网:湖南强调“和谐湖南”、“生态湖南”概念,如何解决火电建设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矛盾? 湖南长沙管理学院院长叶泽:这不是一个地区可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国家政策的出台。现在,我们有一个怪圈,各地政府都极力想把电厂建在本地,通过电厂建设拉动地方经济。我也看过一些地方的确通过电源项目的上马拉动了地方经济的情况。但是,国外要建电厂可不那么容易,甚至因为选址发生过民众游行,大家就是不希望电厂建在自家门前。这和国内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源在哪里?主要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地方政府更多地看重招商引资的业绩和GDP的增长。 大唐湖南分公司副总经理罗日平:为什么还要再上火电?这个原因是很显然的。湖南目前的发展状况是,水电已没有太大的开发空间,风能资源也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湖南的能源要发展,当前最好的选择就是发展火电。火电还是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就湖南目前的煤炭资源来说,满足湖南火电发展的需求是足够的。对于电力外输问题,相对还比较被动。究竟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这也需要进一步协调,实际操作中会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主张以自己发电为主,发展火电也就成为必然。 中国电力新闻网:“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对这个地带的电力布局有什么考虑? 湖南省电力公司计划发展部副主任王家红:对于“长株潭”的电力布局,我们有通盘的考虑,打算适当建设一些电厂,不宜太多。长沙正在建设长沙电厂,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撑点;株洲也规划了两台60万千瓦机组;湘潭也有一座电厂正在规划中。我觉得,“长株潭”是湖南的经济核心,经济增长的主力。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的环保问题已经很突出,所以不适合再建过多的电厂。对于这个地区,我们的规划是,利用电网以外输电为主,自建电厂发电为辅。这里是湖南的核心,它的生态和谐、景观秀美对于湖南来说是最好的形象展示。所以,我们还是要作长久的打算。因此,我们规划了500千伏双环网,六至八个500千伏变电站,对“长株潭”进行强有力地支撑。这样,就可把三峡电、湖南西部水电以及大西南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株潭”地区。在“长株潭”周边地区,我们还考虑建设核电,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要有强大的电网。根据预测,2020年,“长株潭”用电需求大概在900万千瓦,所以要大胆引进特高压输电,500千伏输电通道容量已明显显示出不足,用长远眼光看电网发展是必须的。 中国电力新闻网:湖南远期电力建设发展空间十分可观。请结合“十一五”规划,描述一下湖南电力发展的前景。 湖南省电力公司计划发展部副主任王家红:“十一五”期间,湖南的用电量增长要在300亿~400亿千瓦时之间,装机容量达1000万~1300万千瓦,这个装机的效益应该在“十二五”有明显体现。我们将建设2500~3000千米500千伏输电线路,把湘西开发的水电用500千伏通道全部送到“长株潭”地区,湖北与湖南之间也将建设500千伏输电线路。这样,用三条500千伏输电线路把三峡电安全送到湖南,把郴州、永州、衡阳用500千伏输电线路连接起来。除主负荷中心“长株潭”地区的发展外,以上三个地区是湖南今后发展的又一个重点,可以把粤港澳的产业链向湖南南部的这些地区拉动和转移。“十一五”期间,特高压建设也是工作中的重点。到2010年,总装机容量可以达到2500万~2800万千瓦,规划投资900亿元,其中电源500亿元、电网400亿元,投资和发展空间都很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