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中国巨龙拯救了困境中的德国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 13:43 法制日报

  沈阳机床集团创新崛起纪实(上篇)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报记者 肖黎明

  “世界机床制造业的前几名巨头,现在都把我们列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主要

  潜在对手。”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跟记者说这话时一脸的自信。

  采访中,陈惠仁还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小插曲:2005年10月,作为惟一的国外机床制造商代表,沈阳机床受邀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全德机床制造业峰会、并发表专题演讲。在演讲中,沈阳机床向全世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我们对COPY(模仿)不感兴趣!我们愿意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战略合作!”此语一出,引发经久不息的掌声。

  德国奖发给了中国公司

  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上老牌的机床制造业强国;而且,德国人的高傲也是全世界闻名的。今天,陈惠仁提起那场景时,依然无比自豪地说,“那掌声,可是高傲的德国同行从内心深处表达出对我们的正视和尊重呀!”

  那么,曾经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几度濒临绝境的沈阳机床有什么过人之处让德国同行如此正视和尊重呢?这不,2006年1月底,在德国又发生了这么一件让德国公众和媒体感到惊讶的事:时值中国的大年初二,德国东部小城阿舍斯雷本(Aschersleben)向沈阳机床颁发了该城的经济奖。《德国之声》报道这一事件时,用的标题是,“德国奖发给了中国公司”。

  全世界机床行业的人士都知道“阿舍斯雷本”这地方,尽管小城人口只有25万,但自19世纪以来就拥有强大的制糖业、造纸业和机床制造业。在这座小城里,还有一家有着140年历史、叫希斯公司的老牌机床制造企业,其拥有的希斯品牌在世界机床行业享有极高的声誉,产品也主要服务于国际尖端用户,应用在航空航天、能源设备、船舶制造、通用设备等基础行业。在我国的许多大型加工制造企业中,就有不少进口希斯公司的产品。然而,由于近年来欧洲经济总体形势的下滑,希斯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在下滑的路上越走越远。2004年8月1日,希斯公司在风雨飘摇中宣布破产。仅仅是3个月过后,沈阳机床按照国际通行的商业规则、在专业法律人士的参与下,用出色和近乎完美的并购方案赢得了希斯公司和德国马格德堡法院清算人的认同,最终以很低的价格力克国内外七家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签订了全资收购希斯公司全部净资产的法律文件。当年11月1日,沈阳机床集团德国希斯公司正式成立。

  事后,德国一些媒体对沈阳机床并购希斯公司一案的描绘是,“中国巨龙拯救了困境中的德国公司”。陈惠仁说,“阿舍斯雷本将经济奖授给我们,是表彰我们2004年年底并购宣布破产倒闭的希斯公司、并以此挽救了当地200个工作岗位。”

  “德国看重的是保证就业岗位。目前,希斯公司的就业人员大约为200名,基本上达到破产前的水平,这200名员工的社会福利保障全部按照德国的标准。”陈惠仁把这场成功的并购形象地比喻为沈阳机床在欧洲市场的“诺曼底登陆”,抢占到的是滩头阵地。

  “并购完成后,我们的工作机制重新激活了希斯公司。现在,希斯公司不但所有的生产已经走上正轨,而且初步实现了盈利。”陈惠仁介绍说,“同时,我们正在改变着德国人……”

  这不,在去年年终表彰会上,沈阳机床专设了一个特别奖,获奖者就是千里迢迢受邀而来的希斯公司代表。一向古板的德国人,这意外的惊喜让他们有点受宠若惊。

  并购创造巨大的“核变效应”

  重新焕发生机的希斯公司给沈阳机床带来的不仅仅是盈利,更是技术创新上的融合和提升。一年多来,沈阳机床融合希斯公司的技术、提升本土企业制造技术的战略目标得以基本实现。“我们在2006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展出最大的一个机床,就是由新希斯公司和国内分公司合作完成的。”陈惠仁说。而在去年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沈阳机床更是出人意料地、一举推出了15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档数控机床参展,不但一些产品代表着我国同类机床的最高水平,而且部分产品还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技术,这场景震惊了国内外所有的参展商。这里又发生了一个不得不提的细节:世界机床行业巨头、复合车铣加工中心霸主奥地利WFL公司,由亚太区总经理带队,先后12次到沈阳机床展区参观,而令他们感兴趣的是沈阳机床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SCKZ80-5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从没把中国机床制造企业放在眼里、并动不动以“技术垄断”欺人的霸主们,真实地感到来自沈阳机床的潜在威胁了。陈惠仁说,沈阳机床一口气推出15台数控机床展品,意在展示我们制定的自主创新战略取得重大突破———高端产品正在实现由“引进吸收”向“自主原创”的战略转变。

  事实上,成功并购希斯公司,给沈阳机床在“自主原创”上注入的是强劲的“加速度”,沈阳机床的自主创新能力也随着并购步伐的加快在高速提升。2004年12月,沈阳机床战略重组了素有“我国机床行业金牌出口基地”之称的云南CY集团;2005年9月,沈阳机床又收购控股了我国西南部地区最大的镗铣类机床制造企业———昆明机床。“重组收购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南北两大机床产业集群的优势互补!重组后的云南CY集团和昆明机床作为沈阳机床集团的西南基地,与东北基地遥相呼应,将改变我国机床的战略格局。”陈惠仁说。

  并购创造出巨大的“核变效应”。“能否为汽车行业提供核心技术装备,是衡量一个机床制造商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水平的重要标志。”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关锡友介绍说,现在,沈阳机床自主研发的数控机床不仅成功地大批量打入了国内几大汽车集团,而且创造了一年中为长春一汽集团提供150多台数控机床的纪录。目前,20多台BW60HS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多条缸体、缸盖加工生产线也在安徽奇瑞汽车集团落户,实现了用自主装备打造自主品牌的庄严承诺。

  2005年,沈阳机床数控机床产量首次超过10000台;当年,沈阳机床经过连续几年的变革和发展,经济规模也首次进入世界机床行业10强的行列。

  “作为国内机床制造业的领头羊,我们现在也在全球市场上跟世界机床制造业的前几名巨头激烈竞争!”关锡友毫不讳言地表示,“我们制定的‘十一五’战略目标是,经济规模在3到5年的时间里进入世界机床制造业前三名,营业额达到100亿元;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也要同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采访札记

  借用“法律外脑”

  “并购战略实施前,我们都会聘请国内外并购业务做得出色的律师事务所,来和我们一起工作。”沈阳机床集团战略投资本部本部长关欣告诉记者,“在并购过程中,这些通晓国内外法律的合作伙伴在合同起草、规范运作操作、规范并购手续、文件报批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事实上,每一次并购的成功都来之不易,特别是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记者手中掌握了这么一组数据:科尔尼公司(1999)分析了全球115家巨型公司的并购案例,发现有58%的并购失败;统计失败原因得出,53%来自于战略选择的失败;17%来自于定价、操作的失误;30%来自于并购整合失败。而对于我国企业的并购行动,失败率还远远高于这个数,一个不太权威的统计数字是80%。

  对此,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并购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陷阱”。于是,在初步完成对德国希斯公司、云南CY集团和昆明机床的并购后,沈阳机床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选择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强化并购整合。

  目前,战略投资本部正在起草关于投资企业的管理办法。关欣说,在遵守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的前提下,我们在管理办法中制定了强制磋商和强制批准制度,目的是在制度层面上加强集团对投资企业的管理。

  在政府层面上,沈阳市副市长王英说,“在并购完成之后,我们要跟踪指导,监督他们把并购战略贯彻到底。”

  而且,政府监督还充分借用“法律外脑”。去年底,沈阳市国资委成立了庞大的以资深律师、法学专家为主体的法律顾问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