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穆迪出手 中诚信能卖个好价钱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 16:3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柯志雄 北京报道

  自2000年与监管部门合作制定《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暂行办法》以来,国际信用评级巨头穆迪公司(下称“穆迪”)在中国未有大斩获——尽管过去数年间,其高层曾多次访华。

  4月13日,转机终现。

  当日,穆迪与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诚信”)签订合资协议——穆迪将收购后者持有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下称“中诚信国际)49%的股份。交易协议仍待批准确认。

  记者从行业人士了解到,中诚信不是唯一“待售”的中资信用评级公司。穆迪之外的国际评级巨头——惠誉与标准普尔近期亦有值得关注的动作。目前,惠誉与某中资信用评级公司的谈判已进入“敏感阶段”,而标准普尔亦在积极接触相应的中资机构。

  “出售”无障碍?

  穆迪公司董事长Raymond W.McDaniel,Jr.对此次合作的评价是,“穆迪将受益于中诚信国际的本土市场经验,而中诚信国际将受益于穆迪信用评级的技术和专有知识。”但目前穆迪尚未披露此次交易的价格。

  “国际理念+本土经验”,这句几乎适用于同类并购的“套话”将在此后一段时间中重复听到。记者从多位行业资深人士了解到,多家中资信用评级公司正在积极联络惠誉与标准普尔,其中惠誉进展顺利,“外资主要感兴趣的是国内排名靠前的机构。” 中诚信董事长毛振华说。

  一个最新的较权威排名——2月初,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组织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对参与短期融资券评级的评级公司进行评价打分,排名序列为: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和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

  “3月下旬,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执行副总裁Vickie A. Tillman刚来过我们公司,主要谈了公司历史等这些初步情况。”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的一位人士透露。

  “领头羊有资本运作的时候,很容易带动同行竞争对手也采取相应行动。”中金一位投行人士认为,中资信用评级机构“争卖”举动很容易理解,“而且从时机来看,去年信用评级业务涨幅较大,出售股份确实也是一个好时机。”

  而有别于金融服务业其他领域,中资信用评级机构向外资出售股份,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约束文件和审批机构。业内人士分析,这意味着中诚信此次上呈央行和

商务部的审批,将成为后续类似举动的一个参照,49%的比例可能成为一个“软约束”。

  “中资信用评级”的印度难题

  “虽然印度有几家评级机构,但是评级的渗透率(市场占有)非常低。199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从银行获得流动资金贷款的9640家借款人中,仅有300家由主要评级机构进行了评级。而且,评级是信用风险的滞后指标,评级机构在信用记录这方面的历史数据非常有限……而且在印度的评级限于发行的债券,而不要求对发行人评级。鼓励对发行人的评级,将是一项挑战。”

  这是一年前印度储备银行副行长V·李莱达在Mangalore银行家俱乐部召开的会议上谈及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面临挑战的一段讲话。但信用评级企业一位高管却说,“你要是把‘印度’那两个字遮掉,我会以为讲的是中国。”

  李莱达谈到的另一个信用评级的“印度难题”是,信用评级很难引发正向循环。“对于未评级的主权、银行和公司资产,规定的风险权重为100%。但是,如果评级较低,风险权重为150%。这样就是在变相鼓励评级结果较差的借款人仍然不进行评级。”他说。

  与上述信用评级企业的感受类似,中诚信在过去数年中曾屡次历经“尴尬”:有客户找上门,但要求前者承诺高评级结果,遭中诚信拒绝之后,却受到其他同类机构的欢迎,高评级结果如约实现。

  穆迪亚太有限公司中国业务董事总经理叶敏说:“在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监管的目的并不是谁可发,谁不可发。监管是说,你要披露多少信息,这个信息只要是给足够的就可以;另一方面,对投资者有足够的培育和教育,这样市场才能够对接。”

  在叶敏看来,这种对接仍然需要时间,也是从去年启动的信用评级业务高增长中——她相信这一速度在接下来有望高于中国GDP增长速度数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次聚会中,毛振华碰到某公司总经理,这家公司发行过几十亿元企业债。后者用同情的口吻说,“你们这个活很难做。”更让“自我感觉还不错”的毛振华无语应对的是,“你们做这么多工作,写这么多文件,承担那么大的责任,还不如那个签法律意见书的律师收入多。”

  而毛振华等一些信用评级机构高管仍期望更多的监管。他们确信,包括收费标准底线等方面的约束过少并不利于这个行业发展。一些熟悉信用评级行业的人士认为,中资信用评级机构“争卖”的考虑之一包括:相信外资巨头的进入,将有利于争取更多与监管部门对话的筹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