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领域,哪类新能源才是火电最有可能的替代能源?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谈到了风电:在再生能源中,目前技术成熟且装机容量较大的,只有风能发电。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所长陈勇也对记者推荐风电:国内如果一直坚持推进新能源电力
发展,风电将有一天将取代水电的位置成为第二大发电来源。
得出此结论自然是有凭有据:我国风能资源储量丰富,据初步估算,我国陆上离地面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万兆瓦,可开发的风能资源量为253万兆瓦;近海(水深不超过10米)区域,离海面10米高度层的风能储量约为750万兆瓦。因此从宏观上看,我国具备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的资源条件。至2005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30万千瓦,增长率为65%。有15个省、区、市建设了61个风电场,其中国内生产的600千瓦和750千瓦风电机组占当年新装机容量的28%。
技术爬坡
在国内,一个事实不可忽视:丰富的风力资源与现有利用率的反差巨大。
陈勇谈及此事时介绍:风电业经过20年的发展,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还不到全国电力装机的0.5%,而且大部分风电设备依赖进口。包括辉腾锡勒风电场在内的我国主要风电场,所使用的风电机组共有94台,除去GE公司的10台机组和中国万电公司提供的一台尚属试验性质的机组外,其余83台机组是由丹麦NEG—MICON、德国NORDEX等4家国外公司提供的。
好在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国内企业的足够重视。
就在上月中旬,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家科研院所的工程技术专家、三家风电装备企业和来自北京的几家投资公司坐到了一起,目的只有一个:对“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技术”的投产进行可行性研究。
这项由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中科恒源能源公司、兰州环优磁机电公司共同研发的新技术在广州通过鉴定,一旦应用将比传统风力发电机的风力发电量提高20%左右,并能为风电市场平均节省15%的投资,从而可使一直以来居高不下的风力发电成本控制在0.4元/度左右,与水电、煤电相差无几。目前,这项技术吸引了足够的注意,丹麦、韩国、印度等国的政府机构已前来洽谈有关技术交流合作事宜,山东、湖南、湖北、内蒙古等省区纷纷抛出绣球,希望项目生产基地落户。
此外,再加上我国目前已经掌握的600千兆瓦定桨距失速型风电机组的总装技术和其他关键部件,如电控、发电机、齿轮箱等的设计制造技术等,风电机组实现了国产化批量生产应该是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
闻“风”而动
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风电发展中长期规划目标,要在2020年实现风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由此将产生每年大约100亿元左右的市场容量。
瞄准这个最具成长力的产业,上海电气、国电集团、鲁能、国华等国内大型企业闻“风”而动,纷纷进入风电市场。
频频闻“风”而动的还有国外的风电巨头。
在不久前开幕的上海国际风力发电展览会现场,美国一家最大的风能电力公司展示了其最新的风电设备,并表示将中国列为其未来重点销售区域。此次展会已经有12个国家的主要发电机组商参加,“目标其实就是希望中国市场能更多地使用他们的设备。”
3月31日,世界第六大风机生产商苏司兰能源(天津)宣布,由其投资6000万美元的天津整体风力涡轮发电机生产厂动工奠基,整个工程预计将于2006年8月投产。
这对风电装备的国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从事风电事业的中科恒源能源公司老总曾智勇说,我们如果能以较快的速度推进产业化,就可抢占世界风电设备市场的份额,目前最重要的问题首先是将我们的技术迅速推向市场,进行成果的产业化生产;其次是加快研发新的产品,特别是大容量机组。这两者都需要巨大投资,仅开发经费一项就需要3000万元以上,而要建成一个年产100万千瓦风机设备的生产基地,总的资金需求达5亿元。资金短缺,目前正成为企业最头痛的事。
政策配套
为进一步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到风电设备国产化中,国家将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上采取一定的价格优惠措施,以鼓励风电产业的发展。
自去年2月《国家可再生能源法》通过以来,风电发展的宏观环境更为有利,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根据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的情况,按照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并根据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同时,建议风电推行保护电价加鼓励电价模式的激励政策,培育稳定的风电市场。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风电特许权实施的支持度大,但有效性不足。应当看到,在我国法律体系的所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条款中,对于发展风电产业的规定非常笼统,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我国地方有关风电方面的立法几乎还是空白,中央有关政策出台了,但在地方却缺少配套性实施细则,这也是导致相关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的重要原因。“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技术”这项产业化前景看好的风电新技术,由于相关鼓励发展政策不明朗,落户在哪里仍不得而知。
曾智勇最后告诉记者:在风电装机总量这样微小的情况下,风电与常规电源上网的电价之差在全国分摊,给予风电合理的较高电价是完全可行的,其结果是能够较快培育出本国的风电设备制造能力。我国国产的风电机组比国外同类型产品成本低20%,但我国能够成批生产的产品是国外10年前的技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风电产业尚处起步阶段时,要扶植这个产业赶上国际主流水平,除了国家科研投入和资金支持外,从政策上和法规上给予风电项目比常规电源项目收益略高的上网电价才是可持续的、才能培育出健康的市场,当风电产业链的源头————风电机组制造业成长起来以后,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最终降低成本。(来源:《经济日报》朱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