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索寒雪
假冒的“中国制造”纺织品在国际上风生水起,已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中国纺织品的品牌形象。
在中国出口的纺织品遭受欧美配额大棒之后,东南亚一些纺织企业开始尝试新的“生
财之道”,即在本国选购面料,用本国的工人进行加工,最终缝上“MADE IN CHINA”的商标以中国纺织品的名义运往美国或在本国进行销售。目前,这种典型的侵权行为已在东南亚纺织业中形成气候,甚至愈演愈烈。
“中国制造”被仿冒
“在美国市场上,这种假冒‘中国制造’的产品简直有些泛滥,”中国国际商会纺织行业商会一位高级项目经理有些痛心疾首,“假冒者不只满足于贴上‘中国制造’的标,还有一些中国的服装品牌也被假冒了。”
据悉,羊绒上衣、丝绸以及亚麻制品是被假冒最严重的纺织品,“假冒这些产品,一是由于中国产品在这些领域声誉较好,另外中国给国际市场更多的印象是物美价廉,而不是单纯的廉价,市场比较认可,已经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一位贸易商向记者透露:“东南亚的一些不法商人向本国消费者宣传,印上‘MADE IN CHINA’就成为中国生产的产品了。这些最初级的假冒品正在东南亚市场上被有恃无恐地销售。”
这种假冒“中国制造”的现象并不仅仅停留在成品服装上。
在2005年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后,有人向浙江纺织企业老板楼明良兜售一种产自斯里兰卡的服装面料。但是面料的包装却标有“MADE IN CHINA”,价格却只有同类国内产品价格的2/3,品质也略有差异。销售商告诉楼明良:“中国的纺织面料在国际上声誉很好,销路也很好,为了搭上这艘顺风船,斯里兰卡、缅甸、孟加拉的很多工厂都在这么做。”
记者获悉,由于印度、孟加拉同样盛产丝绸,因此该区域假冒“中国制造”的丝绸制品比较多,而越南、罗马尼亚的工厂对仿造中国的羊绒、亚麻制品“情有独钟”。
“虽然这种情况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是这已经对中国纺织品的形象产生了影响。”
“李鬼”侵占“李逵”市场
与中国本土生产的产品相比,这些“冒牌货”的市场优势很明显。
“低廉的成本使那些假冒‘中国制造’的企业获得了超额的利润。”浙江纺织企业老板楼明良透露。
据悉,当前中国的纺织行业的每个劳动力成本已经上升到150美元/月,而诸如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的劳动力成本不足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一半。
此外,这些国家的原料成本也相当低廉。
横店集团染料化工公司外贸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的染料订单便开始激增。由于中国鼓励出口的退税政策,使得企业出口产品的利润比卖给国内的高,而染料出口的价格也比卖给国内企业低。”
虽然占有价格优势,但是东南亚纺织企业的产品品质并没有得到提高。
“工人的劳动力成本虽然很低,但是,当地的熟练工人非常少,加工技术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品牌不能在国际上叫响。”
为了赚取更高额的利润,这些东南亚企业盗用中国商品称号并取得良好业绩就不难理解了。
法律漏洞难以清剿
与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受限的境况相比,这些中国纺织品的“冒牌货”走出国门却是一路通途。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私下打通海关,以本国产品的名义,出口这些假冒品。”一位精通外贸的企业经理这样告诉记者,“印度、孟加拉、罗马尼亚是盗用‘中国制造’最猖獗的国家,根本就不受配额出口的限制,只在海关处稍做手脚即可。”
而第二条路径,便是把产品运往香港,在香港缝上“MADE IN CHINA”,这样假冒产品便换上合法的外衣。
“谁都无法统计出,究竟有多少假冒中国制造的产品流入国际市场,而想杜绝这种情况发生更是难上加难”。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项目经理韩佳升认为采用法律手段,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已经非常必要,“但是,这是新出现的一种现象,国家没有专门机构调查国外假冒中国制造的商品。”
而对于那些被侵权的企业,“还没有能力出国调查取证。”
更重要的是,“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有调查国际上一些国家或地区假冒中国制造产品的意识,并误以为只有我们才有假冒产品。”
但是在近日举行的中纺圆桌商务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告诉记者:“中国纺织品正在进入到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纺织品并非人们印象中的低档品,其实中国出口的中高档产品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而据一位中国纺织业的高层人士透露,纺织工业协会已经注意到了,假冒“中国制造”愈演愈烈的局面,但是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