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成都共识:独舞不如共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 15:42 21世纪经济报道

  ——专访成都市土地拍卖中心主任刘建平

  无论是义正严词的“泡沫论”,还是慷慨激昂的“暴利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近三年来,成都的房地产市场在全国迅速崛起,其独特的市场价值是迅速崛起的根本动力。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这也证明了作为“守夜人”的政府自身角色的“选择”定位。

  3月29日,广西阳光股份公司给成都市国土局、市土地拍卖中心寄来了一封“感谢信”。在信中,阳光公司表示自己近年来常常在全国各地城市进行调研,参与各大城市的土地招拍挂工作。“在工作中,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办事人员的素质、效率也不尽相同”,阳光公司坦承自己经常遇到衔接不利的局面,在到成都考察前也有如此担心。结果,成都一趟,留给阳光公司记忆最深的是“真诚的微笑、耐心的解释、友善的建议”……

  据记者了解,这样的“感谢信”市国土局每个月都要收到几封。在此背后,2005年,成都共有11家外商外地企业在成都土地市场竞得地块,外商外地企业拿地净地面积约为1582亩,占交易总净地面积的42.12%;成交金额超过44.5亿,占交易总金额的43.5%。

  不光如此,目前很多海内外开发商都在跃跃欲试。比如,刚入主成都足球俱乐部的谢菲尔联队老板、英国第三大

房地产商思嘉伯房地产集团总裁凯文·麦克贝,在信心十足地表示有足够能力拯救成都足球的同时,还表达了投资成都房地产市场的“强烈愿望”。

  记者: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成都?已经入驻成都的又会给成都带来什么?

  刘建平(下简称刘):这主要与成都在西部的区位有关,与其他城市不同,成都是西藏、青海乃至新疆等地居民选择养老或居住的目标城市,它无形中放大了对成都房地产的需求。另外,成都的城市消费水平与沿海的南京、杭州相比,可以说处于同一基线上。网络上有个帖子,虽然不是科学论证,但也能部分反映问题,帖子说,同样买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在成都花上10多年时间就可以买到,在上海则需要30多年。一个有足够潜力的市场,又有谁能轻易放弃呢?开发商积极进入成都,也说明成都的房地产市场是良性是健康的,我们的土地供应计划,是结合成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的有效需求,科学、合理制定的。

  他们会给成都带来什么?答案显而易见:一,可以带来新观念,提升本土企业的管理层次等;二,反过来促进政府进一步作好土地市场的规范化、专业化工作。有一个例子,菲律宾顶峰控股集团之前参与了东大街11号地块(记者注:该地块在成都号称“商务地王”)的竞买,并应价到630万/亩。竞卖失败后,顶峰集团对成都地产的关注度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强了,去年在与本土企业蓝光地产经过62轮次竞价,最后以331万/亩的成交价拿下成都金牛区的一块土地(记者注:那块土地在更早前的拍卖会上流拍过)。

  记者:蜂拥而至的资本,似乎在成都形成了“共识”,它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刘:所谓“共识”,其实只有在一个地方不排外的基础上产生,成都从来就不是一个排外的城市,它的性格中性偏温和,历史沉积深厚,再加上城市功能配套完善,环境优美,让众多喜欢上成都的外地人给成都冠上了“休闲之都”、“最适宜居住城市”和“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等美称。然而西部与东部有着不可否认的差距,要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入户成都,我们只有努力做得更好,我们绝不排斥理性,但也不只承认理性。我们目前努力在做并能够承诺的就是保证给开发商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来降低开发商投资风险,从而实现共赢。

  记者:那你认为成都的地价目前是“理性”状态吗?

  刘:与全国同等城市相比,成都的地价并不算高。这个“不算高”的特质表现在地价与

房价是和谐、平衡的。成都2005年商业用地算术平均楼面地价只有1045元/平方米,住宅用地是1138元/平方米。两厢比较,我认为成都地价目前足够“理性”。还有地价要与土地开发出来的功能结合起来考虑,一块地是否供得好,一看政府收益是否能得到保证,二是看土地的取得方对土地的开发是否达到最科学、最合理,是否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

  记者:政府在土地供应上的“行政良心”如何具体把握?

  刘:在保证投资商投资安全和利益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维护城市各个层次居民的利益,并且不断优化供地结构,以促进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目前,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优化供地结构,严格控制单宗土地的供地面积,原则上单宗地控制在200亩以内。今年我们除了为旧城改造准备了拆迁安置房用地外,还准备提供一定量的

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以满足城市中低收入水平居民的住房需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