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荷兰喜力中国市场萌生退意 全资子公司将易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 11:57 中国经营报

  徐春梅

  近日,喜力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员工人心惶惶,原因是贸易公司已基本确定关闭,并将业务逐步交由上海亚太酿酒有限公司运作。

  “这意味着荷兰喜力在中国没有了全资子公司。在经历几年亏损之后,喜力对中国市
场已经萌生退意。”一位接近喜力的人士分析。而这背后是喜力从2001年以来市场一路下滑,在国内本地啤酒的冲击和外资竞争对手的围堵下,深陷亏损泥潭。

  喜力亚太(酿酒)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向记者确认,目前公司内部的业务正在进行整合,会利用在中国投资的各个公司来运作喜力品牌。

  全资子公司将易主

  “早在去年初,猎头公司就传出亚太酿酒可能会接受喜力品牌的消息。”记者结识的某接近喜力的人士告诉记者。

  现在喜力的经销商们正在静观其变。有经销商反映:“据说喜力公司内部在调整,会有人员方面的变动,喜力品牌可能会跟虎牌整合。”但由于经销商做的喜力啤酒份额不大,上海、深圳等地的一些经销商均表示变动对他们影响不大。

  但喜力贸易公司的不少员工则开始“急寻出路”。接近喜力的人士透露,由于喜力贸易公司和上海亚太分属于两个公司系统,而且双方的做事风格不一样,“喜力贸易公司的人不一定会过渡到上海亚太。”

  据记者了解,喜力贸易公司主要从事喜力啤酒的进口、销售和市场推广等工作,其一直主导喜力追求“金字塔最尖端超高档的市场份额”。而喜力在中国市场投资的另一方面是通过亚洲太平洋酿酒集团,该集团由新加坡华沙尼集团(F&N)与荷兰喜力啤酒集团共同成立,目前亚太酿酒在中国投资了上海亚太和海南亚太酿酒厂。其中,上海亚太主要生产和销售“力波”系列啤酒和“虎牌”啤酒。

  “这次关闭贸易公司意味着喜力将隐退幕后,在中国不再拥有全资子公司。”某啤酒行业资深人士分析,而将区域市场的业务交给上海亚太或南海亚太来运作,喜力品牌是否能一如既往地推广以及保持其高端定位将充满变数。

  喜力的阵地在失守

  在喜力选择隐退的背后是其自2001年以来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一路下滑。

  “在20世纪90年代喜力销售的最高峰,其在广州市场每月能销售3万箱小瓶啤酒,但现在每月只有五六千箱左右。”在广州一位高端酒销售的人士告诉记者。

  相对于广州市场,喜力在重点市场深圳出现了更厉害的下滑。喜力在深圳的经销商兴宝丰实业有限公司贝先生反映,喜力已“风光不再”,每月的发货量从高峰期的二三十万箱下滑到现在一万箱左右。目前青啤已经稳居深圳夜场销量的第一位置,而百威啤酒已经占据了全国高档啤酒市场50%以上的份额。

  面对市场的滑坡,喜力中国高层曾归因于本地啤酒营运策略的改变。娱乐场所、酒店及高级中餐厅等曾是外资品牌的天下,但近几年,本土啤酒品牌也不断生产出高档的产品进入这些领域,对外资啤酒原有的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

  此外,竞争对手的围追使喜力各项运营费用不断上升。

  但上述广州高端酒销售人员认为,喜力的市场不如意还是其自身策略问题。在1997年之后,中国啤酒市场竞争已经很激烈,啤酒的价位不断下跌,而喜力一直抱着做奢侈品的观念来运作市场,定位超高档品牌。这使喜力啤酒的渠道很窄,产品线也比较短,无法与本地啤酒品牌竞争。

  而高端市场高昂的运营费用也使喜力难以承受。曾任金威啤酒销售人员的刘剑反映,目前厂家对终端都实行包场,即买断专场的促销,其他啤酒可以销售,但是不准上促销人员,也不允许搞促销活动。

  如一个大型夜总会,一年的包场费高达几百万,而一个小餐馆的包场费也要十几万。此外还有大量的宣传品、礼品费用。因而在一个终端,销量小的啤酒品牌一年的销售额抵不上投资,这使得很多外资啤酒处于亏损中。

  此外从前年开始,夜场的洋酒、红酒开始流行,正在抢啤酒的市场份额。

  某些外资啤酒品牌的困局

  喜力啤酒遭遇的市场困境也是目前不少外资高端啤酒面临的难题。

  据原生力啤酒广州市场销售人员透露,目前在中国市场打拼10多年的菲律宾生力啤酒公司面临亏损压力,仅广州生力啤酒公司最近3年累计亏损有1个多亿,相当于“生力前几年赚的钱都又赔进入了”。

  而在今年初,墨西哥进口的苏尔啤酒(SOL BEER)的代理权再次易主,由原来的代理商龙福酒业转给了嘉士伯,其在2003年前是由澳门得高行公司运作的。据悉,这两次易主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对市场运作的不满意。

  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外资品牌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他们一度拓展得很顺利。据了解,生力啤酒在高峰期每年中国市场的纯利润达到1个多亿,喜力也连续几年居华南高端酒市场的龙头,特别是深圳地区。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内资啤酒品牌开始全面突破,不断拓展中高端产品线,抢占外资品牌原有的市场份额。如在深圳地区,目前青岛主推的是纯生和优质两种较为高端的产品,珠啤、金威也不谋而合地坚持以利润为导向的高端竞争原则。这使喜力在深圳市场跌出了前三甲,比较明显的是在与本地啤酒品牌竞争中,外资品牌在成本上不具优势。

  “在90年代,各个外资啤酒以品牌为后盾,强力进入中国市场与本地品牌对抗受挫后,其现在主要以参股本地企业或收购的方式争夺市场,并分享盈利。”青啤北京市场销售人员冷先生分析,这方面嘉士伯比较典型。2000年,嘉士伯被迫将上海公司的控股权出让给

青岛啤酒,黯然退出市场;而2002年卷土重来的嘉士伯“剑走偏锋”,先后收购了昆明华狮啤酒、大理啤酒、兰州黄河啤酒、新疆乌苏啤酒等,而不是花精力去推广自有品牌。

  喜力啤酒目前也已参股深圳金威啤酒和江苏大富豪啤酒。但业内人士透露,喜力对这两个企业的控股野心一直无法实现,使喜力很难将双方的生产能力、品牌、人力资源、营销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而在全球几大啤酒巨头英博、AB、SAB不断加速布局的情况下,喜力似乎很难在中国市场扳回一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