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昙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国航空公司对外籍空姐的热情越来越浓,纷纷吸纳她们加盟公司服务于国际和国内航线。如南航招聘的30名韩国籍空姐近日上岗。此前,东航招聘的17名印度空姐受训完毕后已经上岗。
外籍空姐似乎要承担两种责任,一是给日益升温的中韩等国际航线提供更本土化的服务。有数据显示中韩航线韩国的投资者、旅游者等乘客数量逐日增长,几大航空公司竞争颇为激烈。今年10月国航也将挤入中印航线,成为经营中印航线的第三家航空公司。外籍空乘无疑是提升服务、增强竞争力的筹码。
二是外籍空乘多多少少也充当了航空公司“国际化形象”的代言人。如在全球最大的汉莎航空,各国空乘人员的融合是它的一张名片。
但在航空公司国际化尚未达标之际,增加外籍空乘资源的国际化尝试只能停留在“形象工程”阶段。
中国航空公司的实力距离国际化标准还相去太远,这从目前进行的“中美航权谈判”上可见一斑。中国航空公司对中美航权开放普遍持反对态度。虽然航权开放是双边对等原则,但美国航权开放目前看对中国航空公司毫无意义,因为中国航空公司运力不足(如中国所有航空公司的飞机总和近800架,而美国航空一家公司就拥有900多架飞机)根本无实力运营“新开放的天空”。
如2004年中美签订了新的“中美航空协定”,近两年的时间,美国的航空公司已用满了所有新增航班量,并且迫切希望进一步的天空开放,而中国航空公司有一半航权尚未使用。航权的平等开放难以改变实质上的不对等。
如果运筹国际航空市场的经验和能力可以作为企业国际化的指标之一的话,中国的航空公司尚有不足。据说目前中国的客货运航班大多空舱从美国返回,以至于中美航线上中国航空公司处于普遍亏损状态。其国外的资源配置和运营能力尚待提升。
对于中国的航空公司来说,全球范围内航空资源配置能力,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及规范化的公司管理机制,以及国际市场运营经验都是“国际化形象工程”之后无可回避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