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机制不畅 产能过剩难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 14:49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勾新雨/文 尽管现在仍有关于产能是否过剩,以及产能过剩是否健康的争论,但把抑制产能过剩作为今年宏观调控重点工作之一的信号已经明确无疑。 从前两年的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的投资过热,到现在升级为抑址产能过剩、加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淘汰落后产能将成为为抑制产能过剩、加快行业结构调整的“杀手锏”,尽管其还来得遮遮掩掩,并没有出现在发改委公布的五大重点工作之中。 以连年蝉联过热行业黑名单首位的钢铁业为例,2005年中国产钢3.49亿吨,其中竟有一半的产量是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落后产能却与过剩产能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 首先落后产能不完全是过剩产能。在新疆一些区县里的小轧钢厂,其生产工艺的落后程度按现在的产业政策标准来衡量,淘汰一百次也有了,但这些小轧钢厂能够满足当地特殊的需求,生产出来就能销售掉,这就不是过剩产能;其次,落后产能的存在会刺激过剩产能的增长。在市场好的时候,小钢厂与大钢厂竞争,就会刺激大钢厂兴建更大的钢厂,以更先进的产能来挤跨小钢厂,在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这部分新增的产能就是过剩产能;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小钢厂停工待产,这部分落后产能就地就转化成了过剩产能。 可见,淘汰这笔污染环境、浪费能源、吸纳大量银行贷款和股市资金的落后产能,才是抑制产能过剩的治本之策。 是,如果钢铁产量一半是落后产能,那么其主体的绝大部分是众多产量上百万吨的、一方财政支柱的国有钢铁企业,远在新疆的私人小钢厂只是落后产能中的沧海一粟。 怎样淘汰落后产能呢?一种是迷信政府配置力量的宏观调控,另一种是相信市场之手的市场调节。 宏观调控就是制定产业政策和进入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就断水、断电强行关闭。这样的措施在强大的地方保护主义面前常常软弱无力,不但很难控制增长,反而越调控越多。落后产能最多的河北省,2005年年初计划发展到6000万吨钢,结果调控之后到了年底突然冒出了7000万吨钢。 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可以淘汰落后产能们吗? 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但市场确实在发挥作用,只不过我们在控制市场化的发展。去年铁矿石暴涨71.5%以后,很多唐山的小钢厂就关门大吉了,宏观调控多年为实现的宿愿被高价的矿石轻而易举的达到了,同样去年国庆节的钢价暴跌也让很多落后的钢厂吃不消。 成本上涨、钢价下跌,两气夹攻,落后产能焉能不被淘汰? 奇怪的是,决策层似乎不愿看到这种局面,铁矿石涨价了就高度关注、力促降价;钢价下跌了就频频发动限产保价的救市运动。结果,落后产能大难不死、欣欣向荣,先进的大钢厂反而收到挤压,劣币驱逐了良币,大钢厂只能挽起袖子,再建新厂再决一战。由此,越调控产能越多。 为什么要保护落后产能? 钢协的一位人士说的好,都是国有企业,财政都靠他们呢,先进的和落后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此时,中国钢铁业偏偏冒出了像铁本和建龙一样风头正劲、锋芒毕露的民营企业。于是,产能过剩的替罪羊出现了,民企被迅速边缘化。 依靠市场来调节产能过剩办法有两个,一是兼并重组,二是企业破产。对于中国国有钢铁企业来说,兼并重组难上加难,国有钢铁企业作为地方的财政大户、用工大户,再落后也要保留、也要维持一方社会和经济稳定,兼并了国有资产收益权怎么算,总不能一送了之。另外,税收怎么分、就业怎么安排? 而中国有很多钢铁企业的设备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有的甚至还是日伪时期留下的,本身就是一堆废铜烂铁,除了破产以外没有更好的路。 只有破产和兼并才能从根本上淘汰落后产能,才能最终从根本上抑制产能过剩和促进行业结构调整,而这两点办法中最缺乏的就是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很多国企及地方长年向国家输血,没有资金来建设城市、来发展足够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只有像吸食鸦片一样过度依赖这些过剩行业,现在,为了淘汰落后产能国家在政策上能够给予企业和地方以充足的补偿,帮助他们顺利地退出过剩行业,重新寻找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