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大众中国首亏是否意味着外资车企风险难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 11:57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内容提要:2005年德国大众在中国市场以1.19亿欧元亏损,是大众进入中国2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除了成本过高外,在和通用汽车公司等主要对手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反应缓慢也被指为大众在华失利的主要原因。由于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汽车价格、利润率和投资回报下降,但是似乎这些不利因素都没有阻止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步伐,实际上盲目投资或者银行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

  在德国大众汽车最近公布的2005年财务报表上显示:中国市场以1.19亿欧元的亏损成为“重灾区”,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也随即被认作亏损源头。这也是大众进入中国2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尽管大众负责人表示,大众汽车2005年在中国的亏损黑洞主要来源于其他投资性项目,而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是盈利的。但是大众在华的销售状况并不让人宽慰,其市场占有率已从2004年的23.6%下滑到2005年的17.3%。除了成本过高外,在和通用汽车公司等主要对手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反应缓慢也被指为大众在华失利的主要原因。

  德国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业绩2004年勉强达到收支平衡,国外权威机构也很早就预测2005年大众汽车肯定是巨亏,虽然出来的结果虽然比预测的亏损数额少一些,但是最早在中国成功的大众公司还是让人大跌眼镜,不管是汽车主业还是所谓的投资项目出现了问题,都有必要追究一些内在的原因。

  其一,从客观上,中国政府收紧了银行信贷,还减少了汽车经销商和消费者所能获得的信贷额。由于汽车价格下滑,许多潜在消费者持币待购。尽管这些因素对所有汽车厂商都产生了影响,但是大众受到的冲击最大。

  其二,20多家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经验反而束缚了大众发展的手脚。20年来在中国轿车市场独霸天下,但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时,大众显得缺乏进取心,想的更多的是守成,而不是开源。反映到其战略上,就是大众往往是在被动防守,而不是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因此,在通用、本田、丰田、福特、现代、日产等对手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大众的反应显得有些软弱。

  其三,大众的管理体制也存在诟病,比如决策的缓慢和失误,主要责任就应该由大众中国的决策层来承担。大众在中国明显存在着高层领导与中低层脱节、反应机制缓慢的问题。一个例子就是高尔推出时,高层主观地认为“低价就能赢得市场”,没有把市场定位搞清楚。

  其四,居高不下的成本使大众企业价格缺乏竞争力,规模优势未能转化为成本优势,这一点大众已经吃到了苦头。一个明显的例子,在上海大众与上海通用争夺销量第一的宝座时,上海大众内部人士叫苦说,论降价,上海大众根本降不过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单车利润已经很薄,而上海通用每辆车则还有几万元的赢利空间。

  最后一点,被予厚望的南北大众的整合始终不见成效。南北大众在产品资源、采购、销售网络方面未能形成合力,给大众汽车的品牌塑造、成本控制造成了阻碍,要想真正整合南北大众,大众中国还没有卓有成效的策略。

  尽管造成大众汽车中国业务下滑的许多因素是它所无法控制的,但是和大众的主要竞争对手通用、福特等在中国的销量节节攀升相比较,大众更应该从自身找到一些失误。目前,宏观大环境不容乐观,包括大众在内的许多外资车企在未来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就在2个月前,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发布预测报告,由于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汽车价格、利润率和投资回报下降,中国汽车行业2006年可能会无利可图,2007年行业前景更加惨淡。作为一家深具世界影响力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的此番预测无疑给火热的中国汽车业泼了一盆“冷水”。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5年10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1%,已低到极限,接近中国竞争最为激烈的制造业利润率水平。可是,在利润率如此低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产能还在急剧攀升。国家发改委最终决定对中国汽车业亮起“红灯”。第一个措施就是,2006年1月下旬,全国124家企业被永久终止车辆生产或者被取消生产资格。但是似乎这些不利因素都没有阻止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步伐,实际上,中国汽车的利润和“高峰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种盲目投资或者银行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

  而且中国

汽车信贷政策和相关法律还不健全,现在已暴露出大量的到期未还款,在外资运作已很成熟的
二手车
销售市场,法律规定还比较繁琐,同时税收制度使得二手车的价格像
新车
价格一样昂贵,这无疑限制了外资汽车集团的一大赢利空间。因此,考虑种种因素,外资进入中国依赖产销渠道的单一盈利模式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大众亏损会不会成为首个跌入陷阱的外资汽车厂商还要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