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8日电 (韩洁 陈星星) 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确立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意味着中国正试图从一个“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迈进。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预备会上表示,中国的自主创新应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推进,要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积
极作用。
目前,外国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贸易和直接投资以及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已经成为中国引进技术的主体。商务部统计显示,到2005年中国引进技术的51%是由中国的外资企业引进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达到750家。
王志乐说,跨国公司通过研发中心直接在中国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不仅加大了向中国技术转让的规模和加快了向中国技术转让的速度,而且把中国纳入其全球研发体系和网络,大大提高了中国在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此同时,中国也把这些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资源纳入了中国国家的创新体系。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跨国公司带来的互利共赢的机会。
王志乐建议,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坚持市场化的方向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在国家科研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时,可以鼓励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进行投标,这样有利于提高国内有限的科技和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吕薇在论坛上指出,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技术,也不意味着什么东西都要自己从头研究,应该是有效的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
吕薇说,中国政府在中长期科技规划里提出“自主创新”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原始创新;第二是集成创新,即利用现有的技术整合起来;第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就是说不排斥引进技术。
目前,外资企业已经是中国高新技术进出口的主要承担者。中国每年4000多亿美元的高新技术进出口中,80%的进口是由外资企业承担的,88%的高新技术出口也是由外资企业承担的。
王志乐指出,中国下一步推动技术创新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把外资企业真正有机地融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其关键在于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学习、合作有效地利用跨国企业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作用。
|